第77章
。” 三人闻言,齐齐离开席位,躬身大喊: “诺!” 四人在中军营帐当中又聊了一段时间,一名太子近卫走了进来。 “启禀殿下,有一名长安来的天使,带着圣旨在营外等候。” 李承道呵呵一笑,道:“刚谈到逆贼李世民的假诏,天使就抵达。让他进来吧。” 很快,一个太监手捧一封圣旨,走进了营帐。 进了营帐,一看到李承道,这名太监立马恭敬行礼。 “臣李胜祥,参见太孙殿下。” 李承道大脑飞速运转,很快就在以往的记忆力搜索到了此人的信息。 李胜祥,官至内侍省少监,官阶很大,从四品! 是一名跟随李渊多年的太监。 看着眼前这个十分恭敬的太监,李承道淡淡的说道:“公公起身吧。” 李胜祥起身之后,拿出圣旨,没敢让李承道对着圣旨行礼,直接开始宣读: “门下:大唐初立,突厥多番袭扰边关。幽州乃北方重镇,万不可失。 今命太孙携麾下将士赶赴幽州,抵御突厥之患……” 一长串的旨意宣读完毕,内侍省少监又笑呵呵的说道: “殿下,除了这封圣旨之外。臣还带来了储君衮冕,以及陛下的口谕。” .. 第三十二章 为孤更衣 “吾孙承道,且放开手脚去争,爷爷支持你。” 李渊的口谕很短,只有短短一句话。 这句话,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。 以李渊现在的处境,根本就帮不到李承道。 他虽然名义上是皇帝,但实际上已经被李世民给软禁起来,根本没有了皇帝的权力。 就连这道口谕,都是趁着李世民假借他名义去荥阳传旨,需要一名内侍省太监,他才有机会让李胜祥带给李承道。 不过李承道心中,对李渊的印象却更加好了。 不说册封他为皇太孙这种极度触怒李世民的行为,能让太监带来一道口谕,已经完全能表明他的态度了。 念完口谕之后,内侍省少监李胜祥一挥手。 身后两名小太监,立马搬了一个大箱子进来。 李胜祥脸上带着卑躬屈膝的笑容,道:“殿下,这里面是陛下特意吩咐下去,让人紧急赶制出来的太孙衮冕。” 箱子打开之后,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衣服、头冠。 根据李渊在武德七年,也就是千年颁布的新律令,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武德令。 其中就包括服装的律令。 律令规定,天子之服十四,皇后之服三,皇太子之服六,太子妃之服三。 内容虽然基本能承袭隋朝旧制,但也有所革新。 皇太子六种服装,分别是衮冕、远游冠、公服、乌纱帽、弁服、平巾帻。 李承道是皇太孙,规格和皇太子一致。 两名太监,利落的将箱子里的衣服头冠等全都拿出来,让李承道看的更加清楚仔细。 衮服,乃储君随从祭祀、拜谒宗庙、令月吉日加冠、娶妃的服饰。属于非常正式的服装,不是庄重的大场合不会穿。 身穿衮服,需要戴冕,冕上有白珠垂九旒, 公服,乃储君缝五日常朝,元旦、冬至接受朝贺的服装。 公服的制度,也被岛国、棒子国等汉文化圈国家普遍采用。 穿公服时,要戴远游冠。 最后是弁服。 弁服是仅次于衮冕的一众服饰。 是天子上朝、接受诸侯朝见时穿的服饰。 弁与冠,上到天子,下到士子都可以穿戴。 当然了,天子的弁服、储君的弁服,与普通士子的弁服,那是截然不同。 “殿下,不妨穿上看看?” 薛万彻兴冲冲在一旁兴冲冲的提议。 冯立和岳飞闻言,也都激动的说道: “殿下穿上储君服饰,必定极具威严。” 在手下三位大将的拾掇之下,再加上李承道自己也想试试这个时代只有储君才能穿的衣服。 他朗声道:“为孤更衣。” 内侍省少监,从四品太监李胜祥,立马满脸堆笑的走上来,亲自为李承道换上了一袭赤黄的弁服。 从唐朝开始,规定了黄色是皇室专用颜色,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穿。 这种衣服,若是让李承道自己穿,那没有半个小时,他根本捉摸不透该怎么穿戴。 即便有李胜祥帮忙穿戴,也十分的复杂。 足足一刻钟之后,才好不容易穿戴完毕。 佛靠金装、人靠衣装。 穿上储君的服饰之后,李承道整个人的气质顿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他头戴远游冠,穿着一袭明黄的储君服饰。上面有十二章纹饰,如:日、月、龙等等。 不过龙的爪子为四爪,并非天子穿的五爪龙袍。 腰上有飘带,飘带边长六尺四寸,宽二寸四,颜色如同绶带。 上面有金带钩,挂着双瑜玉佩。 “太孙殿下果然好风采。” 穿戴完毕之后,内侍省少监李胜祥啧啧称赞。 李承道现在这幅卖相极佳。 任何人看了,都知道是一位贵不可言的贵公子。 “像,太像了。”薛万彻看着李承道,怔怔的说道:“太像太子殿下了。” 冯立更是直接大声道:“我等必效死命,随殿下杀回长安,诛灭逆贼李世民,肃清朝堂!” 李承道衮冕加身,看着眼前三位大将,只感觉一阵意气风发。 “公公,问你个事情。”李承道坐于营帐帅位之上,对李胜祥说道。 李胜祥赶紧低头道:“殿下尽管问,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。” 李承道说道:“这圣旨上写着要孤赶赴幽州,抵御突厥,可也没说要让孤立刻启程。 孤琢磨着,得招募一些人马,才能在幽州与突厥进行厮杀。 所以孤招兵买马之后,再将粮草全都准备好了之后,再前往幽州,应该不算抗旨吧?” “这……”李胜祥没想到李承道竟然提出这样的问题,他迟疑片刻之后,说道: “正所谓三军未动,粮草先行。殿下要率军前往幽州,自然是要准备好粮草之后,大军才能开拔。” 他是个非常精明的老狐狸,否则也不会做到内侍省少监,成为从四品的大太监,更不会成为李渊的心腹。 李承道一开口,他就知道李承道心中所想。 无非是拖延前去幽州的时间。 于是顺着李承道的话说下去。 李承道深深的看了眼李胜祥,道:“有公公这番话,孤就放心了。” 李胜祥笑呵呵的道:“圣旨、口谕以及储君服饰都已经带到,臣这便回长安复旨了。” .. 第三十三章 东宫旧臣王珪 征兵之事,在荥阳郑氏的大力协助下,已经进入到了正轨。 短短数日时间,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。 因为开出的饷银较高,再加上又是打着李承道太孙的名义募兵。 所以荥阳甚至周边州郡的青壮年,都跑来开封应招。 这一天,李承道去募兵处转了一圈之后,便回到了军营。 “殿下,末将有一事向你禀报。”进入营帐的正是冯立。 “冯将军坐下说话。”待冯立坐下之后,李承道笑问道:“冯将军有何事?” 冯立顿了顿,组织了一下措词,道: “殿下,是这样的。末将私下里联系上了王珪,将他带来了荥阳,协助殿下处理后方。 现在王珪已经到了开封,恳请殿下见他一见。” 说完之后,冯立十分紧张的看着李承道。 心中很是忐忑,生怕李承道会拒绝。 李承道闻言,眼睛瞬间瞪大,心中一阵狂喜。 王珪是谁?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,将王珪派遣到李建成身边,担任参军,作为太子舍人。 可以说,深受李渊和李建成两人的器重。 在太子府的地位,还要在冯立、魏征之上。 这些年来,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。 王珪曾出谋划策,收罗群臣到李建成麾下,与李世民对抗。 然而,去年李建成麾下的臣属杨文干造反,最后被李世民讨平。 王珪也因此受到了牵连。 李渊认为他作为太子舍人,作为东宫参军,没有规劝太子,导致兄弟失和。 最后将其流放。 后世有人谈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,也常常感慨,若是王珪当时在长安的话,可能就不是李世民发动兵变,而是李建成主动出击了。 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,为了表示自己宽宏大量,心胸宽广,特意将王珪召回长安。 王珪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,成功从一个流放之人做到了宰相。 被誉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。 如今冯立将这样一个能人请来了荥阳,李承道怎能不喜? “见,王大人如此有才学之人,怎能不见? 冯将军,速速将王大人请来。” 冯立见李承道非但没有责怪他,反而如此激动,心中一块石头顿时落了下来。 无比兴奋的说道:“诺!” 说完,便匆忙跑出营帐。 没多久,便带了一位青衫儒士进来。 这青衫儒士,已经年过半百,将近花甲。 但身上自有一股读书人的气质。 往那一站,就知道不是普通人。 见到李承道之后,他作揖到底,“草民王珪,参见太孙殿下。” 李承道连忙起身,亲自将王珪扶起身来。 “王大人快快请起。” 见李承道如此客气,王珪心中无比欣慰。 入席坐下之后,感慨道: “一年未见,殿下竟然成长了这么多。 冯将军与老夫说了殿下从东宫杀出长安的事迹。 老夫听后,只感觉胆战心惊,同时亦对殿下的勇武和果决狠辣感到由衷的钦佩。” 两人互相寒暄之后,李承道正襟危色道: “王大人,孤现在身边急缺人手。 希望王大人能够重回东宫,担任太孙舍人。 协助孤管理后方。” 李承道如此礼贤下士,再加上王珪本来就与东宫有感情。 虽然他被流放出去,但那也是受到了李渊的迁怒。 太子李建成对他还是极为信赖和器重。 只可惜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之间的斗争,让李渊暴怒。 一怒之下,将怒火全都发泄到王珪身上,从而将他流放出去。 现在李承道成了东宫之主,为皇太孙。 他自然希望能够重回东宫。 当下赶紧起身,道:“感谢太孙殿下的信任,王珪敢不效死命乎?” 两人君臣对望,皆哈哈大笑起来。 一旁的粗人冯立,也笑的十分开心。 再次回归东宫,从曾经的太子舍人,成为如今太孙舍人的王珪问道:“不知殿下下一步有何打算?” 李承道说道:“前往幽州!” “什么?” 王珪一下子完全愣住了,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。 “殿下要去幽州?!” 王珪完全不知道李世民假借李渊之名下达的圣旨,于是急急劝道:“殿下,幽州绝非善地,不能去啊! 且不说幽州地处边关,时常遭受突厥蛮夷掳掠之祸。 就说那幽州守将王君廊,乃早年跟随秦王南征北战的悍将,是秦王的嫡系心腹。 相反荥阳郑氏乃殿下母族,有郑氏相助,殿下能迅速在荥阳扎根壮大。 殿下万万不可放弃荥阳,而前往幽州啊。” 王珪生怕李承道年龄小,不知道荥阳和幽州的天差地别,苦口婆心的劝说。 李承道对于王珪这种反应,很是满意。 面带笑容道:“王大人你说的这些孤都明白,但这是圣旨,所以幽州孤不得不去。” “圣旨?”王珪满脸不可置信的说道:“陛下既然册封殿下为皇太孙,又岂会下达这种圣旨?” 说着说着,他似乎想起了什么,猛地瞪大了双眼。 “秦王!是秦王传的假诏? 是了,秦王既然敢发动兵变,就一定有把握掌控皇城。 而今陛下想来便在秦王的控制当中。 他要假借陛下的名义,下达一封圣旨也是轻而易举。 毕竟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殿下在荥阳扎根发展。” 李承道轻轻鼓掌,对王珪越来越满意了。 仅仅只是通过一封圣旨,他就能推算到圣旨背后的东西。 甚至还断定这封圣旨是李世民的假诏。 这样的能力,难怪能做到宰相,难怪能成为唐初四大名相,在史书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 .. 第三十四章 一万把钛合金横刀到货 营帐当中,李承道为王珪敏锐捕捉到圣旨背后的东西而衷心鼓掌。 “王大人所言不错,皇爷爷既然册封孤为皇太孙,就绝对不会下达这样的圣旨。 这圣旨,就是一封假诏。 但即便是假诏,只要出了皇宫,那就是真的圣旨。” 王珪不解的问道:“既然殿下知道这是李世民的圈套,为何还要前往幽州,留在荥阳安心发展不是更好吗? 以殿下现在的处境,违抗圣旨留在荥阳,要远比奉旨前往幽州要好无数倍。” 王珪皱眉,实在想不明白,为什么李承道会做出这样的决定。 李承道正色道:“留在荥阳,自然能够安稳发展壮大势力。 可若孤抗旨不去幽州,逆贼李世民必定会以此为由,大势宣传。 届时,孤不仅成了抗旨不尊之人,还要落下一个贪生怕死,不敢前往边境御敌的污名。 逆贼正好借此机会,削去孤的储君名分。” 王珪道:“储君名分,个人名誉的确至关重要。 可失去这些,总比殿下前往幽州那龙潭虎穴要好的多。 大丈夫能屈能伸,一时隐忍有何不可? 等到殿下兵强马壮之后,杀回长安,肃清朝纲,那比一切都值得。” 李承道摇了摇头,道:“王大人所言,孤自然知晓。 但是只要孤留在荥阳,李世民可以假借父皇的名义,想出诸多办法来刁难孤。 对此,孤一点办法都没有。 而幽州地处边关,常年与突厥发生战争。 孤若是在幽州,便能以为由,名正言顺的抗旨。” 听到这里,王珪长大了嘴。 他着实没有想到,李承道前往幽州,竟然还有这么一层原因在内。 的确,李世民掌控皇城,可以随时以李渊的名义下达各种圣旨。 这是李世民得天独厚的优势,也是李承道完全无法比拟的优势。 可若是到了幽州,还真的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,不遵从李世民下达的假诏。 “但是殿下你有一点想的太简单了。”王珪神色凝重道:“王君廊盘踞幽州多年,且坐拥数万雄兵。 殿下你带着区区七千白袍军前往幽州,拿什么和王君廊斗?” 李承道淡淡的说道:“孤若是连王君廊都斗不过,还怎么去与李世民斗。” 声音虽然平淡,却如同平地起惊雷。 冯立和王珪二人,都仿佛耳畔炸响一道春雷。 王珪再次看向李承道的目光中,充满着浓浓的赞叹。 他再也不想之前那样劝说,而是开始思考到了幽州之后,如何对抗王君廊那条地头蛇。 “殿下有雄心壮志,老臣自然也不甘落后。 此去幽州,必须做好一应充分准备。 兵马之事,便是重中之重。” 李承道笑道:“王大人所言甚是。如今郑氏正在帮孤,在大肆招募士卒。 待招满了一万名士卒,孤才会启程前往幽州。” 在这个时代,手中掌握的军队,才是最重要的。 什么抗旨不尊,什么污名,什么名誉。 在绝对的兵力面前,都不值得一提。 且不说系统发布了一个月之内招募一万士卒的任务,即便没有发布,李承道也要组建自己的多兵种军团。 没有强大的军团,即便占据大义,占据储君名分,也休想从李世民手中抢到皇位。 “孤手中有七千精锐骑兵,若在招募一支万人的步兵军团,手中的力量也就不容小觑。 即便到了幽州,面对坐拥数万大军的王君廊,也不会显得过于式微。” 李承道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底气,便在于那一万把钛合金横刀。 一万把钛合金制作的横刀,战场之上基本上就是所向无敌的。 试想一下,两军交战。 李承道这边的士兵,一刀就将对方的兵器给砍断。 只要兵力不是过于悬殊,在薛万彻、岳飞等将帅的指挥下。 基本就是势如破竹、砍瓜切菜。 当然,对于李承道的底气所在,王珪暂时还是不知道的。 不过当傍晚时分,一支不明商队,拉了一万把制式钛合金横刀,一股脑全部送给李承道的时候。 原本对于李承道幽州之行感到担忧的王珪,总算是彻底把心给放了下来。 “殿下,这刀,这些刀都是神兵利器啊!” 冯立双手抚摸着一把钛合金横刀的刀身,满脸陶醉的表情。 那表情,比他逛窑子喝花酒还要陶醉。 向来沉稳镇静的岳飞,此时也恋恋不舍的摸着一把钛合金横刀,久久都不肯放下。 只有刚从招募点完成今日招募指标回营的薛万彻,对此感到有些不解。 王珪抚须笑道:“薛将军,这些刀,可都是真正削铁如泥的宝刀,你不妨试试。” “削铁如泥的宝刀吗?”薛万彻看了看地上整整一万把横刀。 心中纳闷,若是削铁如泥的宝刀,又怎么会有一万把之多? 不过他看到冯立和岳飞摸到陶醉表情,又见王珪信誓旦旦之词。 随手拿起一把钛合金横刀,与自己的佩刀在空中对砍。 只听“叮”的一声,他那把每日擦拭无比爱惜的佩刀,竟然直接断为两截!
相关推荐:
御用兵王
角色扮演家(高H)
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
被觊觎的她(废土 np)
她太投入(骨科gl)
将军宠夫
《腹黑哥哥。霸道爱》
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
倒刺
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