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序小说

霜序小说> 穿成恶毒小姑子怎么办(NP) > 第141章

第141章

带走,秉持着宁可带错不可放过的原则。 这么一铲下来挖下来,就足足带了十几船的花草作物。 “王爷别急,这只是其中一船,旁边还有十几船,您再仔细看看仔细瞧瞧……” “不用了。”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气,“郑和啊郑和,你他娘地这回可是改变了大明国运,救了天下无数百姓!” “仅凭眼前这些东西,你就足以封侯了!” 郑和:“!!!” 众人:“!!!” 封侯! 第593章 一锅端!三百年王朝大限周期律! 封侯! 这个字眼,太过牵动人心! 哪怕是他郑和,也从来没有想过。 此刻众人听见汉王朱高煦的话语,一时间全都愣住了。 郑和可能会封侯? 这怎么可能? 自大明立国以来,太祖高皇帝明文规定,无军功不得封爵。 他郑和就靠一次出海远航,带回来这些奇花异草,就能够封侯了? 开玩笑吧! 郑和本人都有些难以置信,苦笑着摇了摇头。 朱高煦倒是懒得跟他们废话,直接去了下一个房间。 毕竟基于这个时代的局限性,他们并不了解眼前这些高产作物,对大明王朝的意义。 大明王朝为什么也摆脱不了三百年王朝大限的周期律? 因为资源有限,因为人口增多,因为生产力跟不上! 不仅仅是大明,自秦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集权制国家大秦以来,前前后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,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王朝政权。 秦、汉、晋、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等等,其中一些王朝盛极一时,不仅疆域辽阔,人口众多,文化、经济、政治影响力更是辐射全世界。 但是细看历史,会有一个现象:无论这些王朝曾经拥有过多么辉煌的荣耀,它们的寿命国祚很难可以超过三百年,这就是所谓的“三百年周期律”。 其实原因很简单,说到底还是因为粮食问题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,人均耕地面积很少,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王朝,可供耕种的土地就更加稀少。 每当王朝末年,群雄并起逐鹿中原,老百姓饱受战火离丧之苦,人口因此大量锐减,等到新朝廷诞生时,往往整个国家刚经历过战乱,人口不多,土地资源还算充足。 朝廷开始重新分配资源,保证人人有地种,家家户户都纳税,税基很大,国家安宁,繁荣富强。 然后就是走上那一套“盛极必衰”的流程:吏治腐败,官员贪腐,士绅增多,豪强横行,兼并田地,鱼肉百姓…… 最终结果便是,大部分田地再次流入士绅豪强读书人的手中,平民老百姓无地可种无粮可食,要么沦为士绅豪强的佃户,要么被迫沦为流民。 当佃户也吃不饱饭,流民日益增多的时候,他们就会揭竿而起啸聚山林,最终掀起一场场惊天动地、可歌可泣的起义造反,推翻那个腐朽的王朝,等到新朝廷诞生再次重新分配资源…… 这就是王朝更始的根本原因,这就是三百年王朝大限周期律的决定原因! 回到大明,同样避免不了这个可怕的怪圈。 尤其是大明王朝恰巧处于小冰河时期,连年天灾不断,粮食大幅度减产,士绅官僚集团掌控天下大部分田地,朝廷征收不上赋税,百姓承担苛捐杂税却无粮可食…… 最终结果,偌大一个大明王朝轰然崩塌,大好江山落入满清建奴之手,而那些士绅官僚却摇身一变成了建奴手底下的忠臣良相,笑看江山变色王朝更迭,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优渥生活。 所以朱高煦对士绅官僚集团一直抱有敌意,多次出手打压这些混账东西,提前解决掉冒出头来的土地兼并现象。 只是诚如朱棣所言,他这位汉王爷步子迈得有些太大,导致大明生产力跟不上,以致于如今陷入了缺粮的困境。 但是,现在有了眼前这些高产作物粮食,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。 朱高煦耐着性子看完了一个又一个的房间,最终一屁股坐在甲板上面,独自咧嘴狂笑。 土豆,红薯,玉米,加上大明已经有的水稻与小麦,五大高产粮食作物彻底集齐。 除此之外,郑和还带回来了花生、番茄、辣椒等等美洲作物,甚至还他娘地带回来了烟草! 眼前这些东西,每一样放在后世,那都是很常见的东西,可是放在当下的大明王朝,却是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“神兵利器”! 汉王爷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遐想,是不是可以带着无敌水师,去西洋来一次“友好访问”了。 众人眼见汉王爷一个人咧嘴傻笑,都有些摸不着头脑。 郑和硬着头皮坐在朱高煦旁边,笑呵呵地开口问道。 “王爷,神种……真带回来了?” “带回来了,一个不少。” 得到了肯定回答,郑和一颗心终于放回了肚子里。 他是当真害怕自己无功而返,说不定还得再跑一趟。 朱高煦扭头看着这位传奇人物,目光之中充满了赞许。 大明王朝有航海家郑和,还有一支无敌水师,如果郑和知道向东而去,恰巧带回来了这些高产作物,那大明王朝是不是也能逃离王朝更替的怪圈,避开三百年王朝大限周期律? 朱高煦不得而知,但他也不用知道。 因为现在他来到了大明,也充分发挥了航海家郑和的正确使用方法。 现在只要将这些作物推广至整个大明天下,那这条巨龙将会真正插上双翼,再无阻碍地翱翔于天际! “郑和,你知道你带回了什么吗?” “还请王爷解惑!” “你带回了一个真正的天朝上国,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!” 朱高煦豁然起身,望着海面上的璀璨烈日,下意识地挥了挥拳头。 “有了这些东西,粮食将不再是限制大明发展的难题!” “十年之后,或许要不了十年,大明人口就会迎来井喷式地暴涨!” “有了足够多的人,大明就可以开拓更多的疆土,就可以拓荒更多的耕地,再种下这些东西,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!” “耕田种地,收获粮食,人口增长,开疆拓土……” “大明王朝啊,将会因此而腾飞,你郑和也将因此名垂千古,流芳百世!” 所有人都震惊了,沉浸在汉王爷描绘的美好蓝图中。 他们都确信了一件事情,郑和当真带回了神种,而且这神种完全可以扎根大明。 而且汉王朱高煦,完全有信心将这神种变成粮食,数不胜数的粮食…… 郑和双眼明亮,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那璀璨盛世。 “如果……真有这么一个盛世……” “那我水师儿郎……也算是死得其所了!” 朱高煦重重地点了点头。 “记录下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,朝廷供养他们的遗孀家人,并且为他们立碑刻传,受天下万世香火!” 第594章 水师的选择!汉王爷抛出的诱饵! 港口。 郑和与朱高煦相对而坐。 聂兴与郭登奉命守在门外,严禁任何人窥伺。 汉王爷正襟危坐,给足了眼前这位传奇人物敬意。 其实朱高煦一向都很尊敬郑和,源自于他为大明王朝做出的卓越贡献。 大明之郑和,功绩堪比汉之张骞,均是功勋卓著的传奇外交家与探险家,为华夏民族开拓进取睁眼看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,名垂千古,流芳百世。 更何况,郑和此次前往美洲大陆,还成功地带回来了高产粮食作物,意义深远重大。 所以,朱高煦对待这位传奇人物,怎么尊敬都丝毫不为过。 二人推杯换盏间,开始讲述起这些年各自的际遇。 “郑和啊,要是你再不回来,大明可真就会生出乱子了!” 朱高煦长叹了一声,将大明这几年发生的事情,一一道来。 当听到太子殿下溘然长逝时,郑和忍不住脸色大变,难掩哀伤之情。 郑和与那位太子殿下,也算是有着深厚的情分。 当年燕王朱棣靖难起兵的时候,郑和曾辅佐燕王世子朱高炽为燕军筹划粮草,解决燕军南下的后顾之忧。 起初二人感情很是不错,不过到了永乐开国后,皇帝陛下命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,太子朱高炽因此举太过劳民伤财所以一直持反对意见。 但郑和本就是宦官出身,一向以皇帝陛下的意志为准,加之他也有着名垂青史、做出一番成就的野望,故而二人之间的和睦关系破裂,不似以往那般亲密。 不过即便如此,当郑和骤然听闻太子朱高煦病逝,一时间他心里也很不是滋味。 毕竟那位太子殿下宅心仁厚,待人接物面面俱到,诚可谓是一位明君。 只是可恨,太子殿下天生肥胖,以致于天妒英才,溘然长逝。 郑和哀伤了片刻,陡然间想到了什么,神情渐渐变得凝重了起来。 太子殿下薨了,那就意味着储君大位空悬,汉王爷的处境可谓是岌岌可危! 太子薨逝,太孙朱瞻基就成了第一储君人选,可汉王与太孙之间,那可是有着“血海深仇”啊! 太子爷在世的时候,双方矛盾还能调和,可是现在失去了这个中间人,那该怎么办? 郑和轻轻咳嗽了一声,直接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。 “王爷,将来该如何?” 这个问题,最是直白,也表明了郑和的态度。 大势当前,所有官员都要做出选择,他郑和也不例外。 虽然郑和是个宦官,本应恪守本分只忠于皇帝一人,可是当年见到了汉王爷的那副《万国堪舆图》后,郑和便下定决心支持汉王朱高煦,直接成为了汉王党羽! 哪怕到了现在,郑和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抉择。 汉王与太孙? 当然是汉王朱高煦! 相比于重视水师,眼界长远的汉王殿下,太孙朱瞻基有什么? 别说那位太孙殿下还没有成年,毫无治理政务的经验,他甚至连水师都不曾接触过,更别提日后掌权后会大力支持水师发展了! 执掌大明水师这么多年,郑和早就把水师当成了他的功业,这也就意味着他本就别无选择,只有一门心思地跟着汉王殿下走到底。 只有追随汉王朱高煦的脚步,大明水师才能够得到机遇与权力,才能继续出海远航、巡曳异域! 换句话说,一旦太孙朱瞻基上位,大明水师轻则废重则死,即便不会被束之高阁,也会遭到裁撤清算,沦为一群混吃等死的废物,再难有出头之日! 所以郑和现在想要试探一下汉王爷的想法,既然太子殿下已经病逝,那他这位汉王爷是不是该转变一下态度,同太孙朱瞻基争一争那储君大位了! 朱高煦轻轻点了点头,面对郑和的试探,他直接给出了明确答复。 “老郑,夺嫡争斗已经开始了。” “现在本王想得到水师的全力支持,你明白我的意思吧?” “朱瞻基那小子眼界太窄,他一旦上位,第一事情就是暂停下西洋,第二件事情就是着手清算海外藩王,尤其是掌控南洋的赵王朱高燧!” “如此一来,你我等人先前苦心孤诣布设的海上防线,将会顷刻间荡然无存,大明也将会失去成为海上霸主的机会,在这东方一隅之地自娱自乐,很难见识到这个真正的世界。” 对此郑和并没有反驳,而是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。 “王爷放心,如今这大明水师,吴宣为水师提督,我为水师钦差,在水师上下耕耘多年,于水师之中有着崇高威信,不会留给他人插手掌权的机会。” “加之先前出海之时,王爷知会工部与制造局,将最先进的辎重军备优先供给给水师,三军将士第一次感受到了重视,甚至超过了陆军战师,所以都对王爷感恩戴德。” “太孙朱瞻基从未正眼瞧过咱们水师,别说他尚不明白水师的重要性,即便他有心插手进来夺取权力,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更何况此次水师带回神种立下了大功,皇上应该也不会做出令水师将士寒心的事情。” 听到这些话,朱高煦欣慰地点了点头。 能够得到大明水师的全力支持,这也让他有了充足的底气。 此次郑和率水师带回了神种,这无疑是一件天大功绩,只要运作得好,完全可以借此机会,在朝堂之上培养出一股崭新势力,完全听命于他汉王朱高煦的势力集团——水师勋贵! 这般想着,朱高煦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告诉了郑和。 郑和初听之下脸色微变,觉得这太过于冒险。 毕竟皇帝陛下尚且健在,如此行事很有可能遭到不必要的忌惮与猜疑。 然而对此朱高煦毫不在意,只是淡淡地笑了笑。 “老头子对朱瞻基已经很失望了,只是念着以前的情分,加之太子爷刚刚病逝,所以才没有废了朱瞻基这个太孙。” “我们现在要做的,就是消耗掉老头子对朱瞻基的这最后一丝情分,最后一丝期待,一棒子将朱瞻基彻底打死,不给他翻盘的希望!” “换句话说,现在我们只需要做两件事情,其一是不断向朱瞻基与老头子展示肌肉,其二就是耐心等待朱瞻基自己犯错,亲手把他自己送上绝路了!” 郑和闻言恍然大悟,不过还是有些忧心。 因为那位太孙殿下可是出了名的天生早慧,又岂会这么容易上当? 朱高煦只是轻笑了一声,对朱瞻基充满了期待。 “这些‘神种’就是诱饵。” “诱饵已经抛下了,就看他咬不咬钩了。” 第595章 神种抵京!患得患失的老夏头! 刘家港。 郑和等人站在甲板面上,眼中含泪。 终于……回来了啊! 船队到了刘家港,就意味着他们真正回到了大明,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的亲故好友了。 长达两三年的漂泊生涯,还经历了无数磨难,郑和等人可谓是咬牙坚持了下来。 现在终于回来了! 朱高煦拍了拍郑和的肩头以示安慰,心中却是有些不太满意。 因为这一路走来,即便走的是海路,竟然一直无事发生,这让汉王殿下多多少少有些失望。 船队平平安安地抵达了刘家港,金陵帝都就在眼前。 朱高煦有些纳闷,朱瞻基这小子当真忍得住,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将神种带回去? 那他这个太孙,可就只有等死了啊! 很快主舰靠岸,迎面走来了一群官员。 为首之人赫然正是户部尚书夏元吉,大学士杨士奇、杨溥等人同样在列,还有一些头发花白的博士硕儒。 朱高煦刚刚踏上岸边,就被夏元吉一把拉了过去。 “汉王殿下,神种……带回来了吗?” 瞧见这小老头焦急的模样,朱高煦也不忍心逗他,直接点了点头。 “奏报皇上没有给你们看吗?” “郑和此次带回来了三类神种,还有一些大明没有的花草作物,立下了不世大功!” 老夏头对郑和的功绩很是认可,但他现在并不关心这些,反倒是继续追问道。 “那这些神种汉王殿下可否认识,有没有把握让神种扎根大明?” 这是夏元吉最关心的问题。 没办法,大明现在太缺粮了。 郑和带回来了神种,这固然是一件好事,但要是大明没有神种的种植之法,那这所谓的神种不能提高大明粮产,也就失去了意义。 夏元吉可是清楚,自从汉王赶去明州后,皇上就下了命令,征召天下硕儒名流,举国之力考查古籍文献,试图从中搜寻到与神种有关的资料。 当然,要是直接找到神种的种植之法,那就是皆大欢喜的结果了。 然而纵使整个朝廷倾尽全力考查所有古籍文献,也是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神种的消息。 换句话说,那所谓的神种,从来没有在华夏大地上面出现过。 别说朝廷养着的博士大儒了,就连乡野间的那些硕儒名流,也从未听说过神种之名。 也正因为如此,不少人都已经开始恶意揣测,这突然冒出来的所谓神种,是不是那汉王朱高煦故意编造出的弥天大谎! 为了夺嫡争位,故意编造出神种的消息,给他汉王造势博名,这似乎也是有可能的事情。 不知从何时起,这种谣言开始甚嚣尘上,大有一副愈演愈烈的架势。 有心人都看得明白,幕后定然有人操控,应当是东宫的手笔。 可夏元吉从不参与朝堂争斗,他也不愿掺和这些腌臜事情,他现在只想确认汉王朱高煦是否当真能够提高大明粮产。 听着夏元吉的低声解释,朱高煦顿时就被气笑了。 那不是废话嘛,他们能查到神种的消息才怪! 这他娘地,要不是自己让郑和冒死去了一趟美洲,土豆玉米红薯这些高产作物,还要等个几十上百年,才能够传入中土。 那些个硕儒大儒,要是在古籍文献中查到了这些作物的蛛丝马迹,那才真是见了鬼了。 “放心吧老夏头,本王什么时候骗过你?” 听到这话,夏元吉狐疑地看了朱高煦一眼,不过还是点了点头。 回想起先前发生过的事情,夏元吉还真得承认,这位汉王殿下从没有让他失望过。 “陛下在前面行馆,汉王殿下带着神种前去面圣吧!” 哟呵,朱棣这老小子亲自赶过来了? 得知这个消息,朱高煦有些意外,不过想想也能理解。 如果说大明朝野上下,对神种最为渴望之人,除了户部尚书夏元吉,那就是永乐皇帝朱棣了。 原因很简单,这神种可以成就他朱棣千古一帝的梦想! 只要有了充足的粮食,大明人口翻上几十上百倍,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,将会迎来一个国力暴涨的巅峰时期! “过去?” “让老头子自个儿过来!” “神种岂可妄动?他不得亲自过来!” 夏元吉:“???” 我尼玛? 你让皇上过来? 你可真是个大孝子啊! 老夏头张了张口,想要据理力争,不过当他考虑到神种的重要性后,还是闭上了嘴巴。 神种和皇上,好像还真是神种重要一些。 嗯,委屈皇上一次,也不是不可以。 一想到这儿,夏元吉立马屁颠屁颠地赶去报信。 等他走后,杨士奇这才施施然地走了过来,将帝都局势简单复述了一遍。 “王爷,这应该是杨溥的手笔。” 操控帝都舆论,先给汉王扣上一个屎盆子。 这要是他汉王不能让神种扎根大明,当真在大明问世,那他汉王朱高煦可就真的完了。 先前所做的一切,都会成为太孙党官员攻讦他的借口与把柄,甚至就连皇帝陛下也会对他朱高煦失望透顶。 毕竟期待有多高,失望就有多大! “不得不承认,杨溥此计十分毒辣,若是王爷……” 说实在地,杨士奇心中也有些惴惴不安。 这些时间里,他同样带着汉王党官员全力查找神种的种植办法,结果也是一样,古籍文献上面都是一片空白。 所以哪怕是杨士奇,此刻也有些忧心。 “放心。”朱高煦轻笑了一声,“种植办法很简单,只是他们不知道罢了。” 听到这话,杨士奇顿时眼前一亮,难以置信地看着朱高煦。 其实杨士奇有些不太相信,汉王朱高煦当真知道神种的耕种办法。 但是大千世界,无奇不有,没去南洋之前,杨士奇对汉王朱高煦不屑一顾,去了南洋之后见到了那些西洋商贾,杨士奇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么离谱。 这位汉王殿下,身上藏着很深的秘密。 比如当年那副《万国堪舆图》,杨士奇曾经与不少西洋商人确认过,其准确度高到令人发指。 但是,这些西洋商人可并不是来自一个国家,而且据他们称几乎从未见过来自东方的黄皮肤汉人,那就意味着从没有过汉人去过他们的国度。 那汉王手中的那副《万国堪舆图》从何而来? 杨士奇不得而知,也不准备深究。 就如同眼前情况一样,他选择无条件相信汉王爷,相信他手中的确有神种的耕种之法。 接下来,就只需等到神种出世,便可一锤定音! 到了那个时候,何人能与汉王殿下争锋? 第596章 就这?这是哪门子的神种? 行馆。 朱棣听到朱高煦的要求,顿时就乐了。 这个反骨逆子,还真是丝毫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! 不过朱棣倒也没有生气,毕竟那可是神种啊! 要是换个什么东西,朱高煦敢让他朱棣亲自过去迎接,他肯定会把这逆子吊起来打一顿。 不过神种这等天地奇珍,可以助他朱棣成就千古一帝的丰功伟业,过去亲自迎接也算不了什么。 一想到这儿,朱棣立马就动身,带着文臣武将来到码头。 眼见朱棣到了,所有人全都跪倒在地,哪怕是朱高煦也不例外。 一番行礼过后,朱棣走到朱高煦身前,轻声问道。 “怎么样?有没有把握?” 朱高煦起身笑了笑,给了朱棣一个安心的眼神,后者立马精神大振。 这个儿子,虽然天生反骨,但确实没有让他失望过。 随即朱棣带着群臣登上船只,在仓室内见到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。 见此情形,夏元吉忍不住心头纳闷。 “汉王殿下,神种在哪儿呢?” 别说他纳闷,在场众人都是一脸懵逼。 虽然眼前这些花花草草他们的确没有见过,但是这些东西跟神种也搭不上边儿吧? 神种神种,不应该是五光十色、绚烂多彩的吗? 这盆绿油油的东西,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啊! 朱高煦随便伸手指向了土豆苗,笑道:“诺,神种不是在那儿吗?” 众人:“???” 啥? 我尼玛? 那是神种? 就这个东西? 朱棣嘴角一抽,眉头渐渐皱了起来。 “咳咳,老二这个笑话不好笑。” “神种在哪儿?快请出来吧!” 其余众人也是满脸不信,压根儿不相信朱高煦的说辞。 这他娘地要是神种,老子去地里随便刨一根花花草草,不比它好看? 朱高煦很是无奈地摊了摊手,懒得跟这些土包子过多解释。 “这就是神种!” “一旦种植成功,可以亩产数十石,完全可以作为粮食填饱肚子。” 此话一出,全场哗然。 这东西……真是神种? 一众硕儒名流立马就激动了,冲上前去围在那盆土豆苗面前,认真细致地打量了起来。 杨士奇和杨溥等人也跟了上去,饶是博学多识如他们,也从未见过眼前这个东西。 “这真的是神种?” 永乐大帝惊了,上前扒拉开众人,还是有些难以置信。 他看向户部尚书夏元吉,后者苦笑着摇了摇头。 夏元吉俯身认真观察了一下土豆苗,甚至还闻了闻那绿油油的叶子,最终确定地点了点头。 “皇上,此物确是大明没有之物!” 夏元吉作为户部尚书,对粮桑农事颇为了解。 在他的记忆里面,大明确实没有眼前这种作物,或者说古往今来都没有见过这东西,不然史书上面肯定会有所记载。 毕竟民以食为天,要是这东西真能吃,先民们早就把它的所有信息认真记录下来造福后世子孙了。 嗯,大明没有! 朱棣心中稍定,至少这是个外来物种。 他又看向了一众硕儒名流与五经博士,希冀着他们能够给出个说法。 然而这群头发花白的老学究围着土豆苗观察了半天,当真是没有看出个名头来。 这很普通啊! 就特么地跟乡野里的杂草一样! 绿油油地,叶子成羽毛状,像一株嫩绿的小树,正亭亭玉立茁壮成长。 这东西就是神种,能够亩产数十石? 朱棣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,只有扭头看向朱高煦。 在场众人也看不出个所以然,全都齐刷刷地看向了汉王爷。 那一道道目光中,带着质疑,带着不解,甚至带有戏谑恶意。 朱棣一张老脸臊得通红,心中也有些怒意。 正所谓希望有多大,失望就有多大。 自从老二这个反骨逆子在当年那场万国大会上面,第一次提及到“神种”这个东西后,朱棣就将神种一事记在了心里,希冀着郑和有一天能够成功将神种带回大明! 而郑和也从来没有让他朱棣失望,此次出海远航,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,按照老二的指示前往那神种所在之地。 郑和这一走就是整整三年之久,他朱棣也盼了三年望了三年! 结果现在好了,郑和就带回来这么个普通玩意儿! 不是他朱棣不愿意相信自家老二,实在是这所谓神种的卖相,的确是太过普通了一些! 户部尚书夏元吉同样有些狐疑,满脸不解地看着汉王爷。 这玩意儿怎么看都看不出稀奇的地方,真能亩产数十石? 杨士奇此刻虽然面无表情,内心却是慌得一批。 这他娘地,汉王爷不会是真玩砸了,随手挑出一个大明没有的作物,就扯谎是“神种”吧? 还是说郑和根本就没有成功带回神种,这不过全是汉王爷的缓兵之计? 毕竟杨士奇走了一趟南洋之后,深刻认识到了水师的重要性。 汉王爷重视水师,想要将水师牢牢掌控在手中,杨士奇对此是全力支持的。 但即便如此,也不用能撒下一个弥天大谎,以此保全郑和的水师舰队吧? 这可是欺君大罪啊! 相比于忧心忡忡的杨士奇,杨溥此刻恨不得放声大笑。 从一开始他杨溥就不相信汉王口中的神种一说,甚至对此嗤之以鼻! 神种神种,这世间真能有亩产数十石甚至上百石的奇珍异宝? 杨溥自然不信,或者说没有人会信。 再者说来,哪怕这世间真有如此奇珍异宝,中原乃是天地中心,怎么可能会没有? 如此奇珍,又怎会出现在海外蛮荒之地? 杨溥不同于杨士奇,没有见过那副《万国堪舆图》,也没有在南洋同西洋商人彻夜长谈,所以他还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大明文人思想——中土居中,四夷环绕。 中原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,其余地方都是蛮夷杂居的蛮夷之地。 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作祟,杨溥压根儿就不相信这世间会有所谓的神种存在! 现在皇帝陛下就在眼前,他汉王却拿出一株普通植物,试图给糊弄过去,真是胆大包头! 呵,汉王啊汉王,这下子看你如何收场! 此刻众人怀揣着各自的心思,静静地看着汉王朱高煦,希冀着他能给出一个解释。 “咳咳,汉王啊,你说这东西是神种,那它至少要能吃吧?” “这东西怎么吃?难不成吃它的叶子?” 朱棣轻咳了一声,出言打破了寂静。 朱高煦看着这一群土包子,心里面很是无奈。 “爹啊!” “你别再说话了!” “不然被史官记录下来,堂堂永乐大帝,竟然连土豆都不认识,这传出去多丢人啊!” 朱棣:“……” 第597章 岭北之争!杨溥的固执! 土豆? 神种名为“土豆”? 众人都动了心思,暗自记下了这个新奇的称呼。 倒是永乐皇帝有些不耐烦了,直接一脚踹在了朱高煦屁股上面。 “混账东西,此物究竟怎么回事赶紧说,别逼朕动手扇你!” 朱高煦:“???” 尼玛! 你清高! 你了不起! 你不认识就揍我! 奈何人家可是堂堂永乐大帝,朱高煦即便心中再不爽,也只能哼哼唧唧地开了口。 不过他并未直接普及土豆的基本知识,而是反问了朱棣一个问题。 “皇上,儿臣听说近些日子,有人上奏请求废除岭北行省,可有此事?” 此话一出,在场众人都是脸色微变。 废除岭北行省? 这……可行吗? 要知道岭北行省可是皇帝陛下御驾亲征,与蒙古鞑子浴血搏杀,这才打下来的辽阔疆域! 换句话说,岭北行省可是永乐皇帝的武功证明! 哪怕是洪武年间,太祖高皇帝都没能收复岭北,甚至还留下了一个龟缩岭北的北元朝廷! 当今天子可是立下了开疆拓土之功绩,岭北行省就是最好的证据! 谁那么没脑子,请求废除岭北行省? 众人面面相觑,连大气都不敢出。 朱棣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,倒也没有隐瞒此事。 “嗯,确实有朝臣上奏,请求废除岭北行省。” “此事暂且不提,这与神种有什么关系?” 朱棣现在一门心思都放在神种上面,所以试图将话题中心带回来。 然而朱高煦却是笑着摇了摇头,“谁说没有关系?” “在普及神种知识之前,儿臣想问问皇上,那些人请求废除岭北行省的理由是什么?” 朱棣闻言眉头一皱,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看向了一人。 此人不是别人,正是太孙党领袖,大学士杨溥。 感受到皇帝陛下的目光,杨溥只能施施然地站了出来。 “汉王殿下,正是下官上奏请求废除岭北行省。” “原因很简单,岭北地理位置太过尴尬,对大明而言原本就是一块飞地,不但距离长城防线遥远,还处于群狼环伺之中。” “诚然,鞑靼与瓦剌这两大蒙古部落先前都被我大明剿灭,但是草原之上部落林立,除了鞑靼与瓦剌,还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部落存在,可岭北行省地处草原腹地,需要朝廷派遣大量驻军驻守此地,耗费人力物力无数,却根本无法从岭北获得收益!” “自岭北行省收复之后,这几年朝廷在立行省、派驻军的同时,频繁调动内地人力财力、采取多项措施,支援建设岭北,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不断派遣内地各族百姓,给予牛具种子进入牧区,打井开渠,在和林、称海、谦州、吉利吉思、五条河及杭海、金山之北等地大力兴办屯田……但收益呢?微乎其微,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!” “岭北屯田所获粮食还不够岭北驻军所用,一直都需要朝廷补给,每年岁秋都要投入数不尽的人力物力,朝廷原本就因为西南战事陷入了粮食短缺的困境,还要补贴岭北行省的粮产空缺,这无异于是雪上加霜,所以下官上奏请求废除岭北行省,因为眼下我大明根本不需要这块飞地……” 杨溥将自己的见解缓缓道来,顿时引得了不少官员认可,尤其是那些五经博士与硕儒名流。 对于文人而言,打仗什么的最讨厌了。 朱高煦听见杨溥这些话语,顿时就被气笑了。 “杨溥啊杨溥,本王还以为你有些才华,却没想到你如此鼠目寸光!” 鼠目寸光? 杨溥闻言脸色一冷,不过没有发作,而是强忍着心中火气向朱高煦拱了拱手。 “下官愿闻汉王殿下高见!” “高见谈不上,不过是对你有意见!” 朱高煦懒洋洋地回答道,丝毫不留情面。 “其一,岭北行省是蒙元帝国的最后一个行省,上次皇上御驾亲征扫灭了鞑靼与瓦剌,岭北行省终于落入大明手中,至此昔日元朝的十个行省悉数成为我大明的疆域版图!” “其二,我大明掌控了岭北

相关推荐: NTR场合_御宅屋   交流_御书屋   规则怪谈: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   红豆  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   恶蛟的新娘(1v2)   万古神尊   深宵(1V1 H)   一枕欢宠,总裁诱爱   淫魔神(陨落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