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序小说

霜序小说> 穿成恶毒小姑子怎么办(NP) > 第148章

第148章

漕运耗费没有你担心的那般沉重,如今我大明水师舰队完备,完全可以改走海路运送漕粮,以减免运河两岸百姓的负担。” “另外,户部正在种植神种,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,北方虽是苦寒之地,神种也能正常生长,届时北方的粮食需求也没有那么大!” 听见这话,群臣脸色再变。 这还是他们再一次听到神种的消息! 自从那场刺杀案件之后,所有人都对神种避而不谈,唯恐惹得皇上不快。 与此同时,关于神种的各种谣言也是甚嚣尘上,毕竟皇上就是吃了这神种才中毒的。 可现在看起来,好像压根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啊! 王翱灰溜溜地回到了原位,其实他只是觉得迁都没有必要,反倒是会劳民伤财,所以才会壮着胆子出言反对。 可是现在看起来,还是他见识浅薄了,太子殿下与皇帝陛下早就做足了准备。 没有合适的理由,反对的声音也渐渐沉寂,可还是有那么一批人满脸写着不爽。 朱高煦见状索性摆明车马,把话摆明了来说。 “朝廷为何要迁都,想必诸位心中也清楚。” “定鼎南京只是权宜之计,昔年太祖高皇帝也有迁都的打算。” “南京虽为六朝之都且有天险地利,但大明幅员辽阔,定都南京只会使得南方更富北方更贫,不利于朝廷掌控地方疆土!” 朱棣闻言眼睛一亮,他没想到老二轻飘飘几句话,就说到他心坎里面去了。 “而且朝廷如今收复了岭北行省,又得了神种利器,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便是治理岭北,将其牢牢掌控在手中,如此一来我大明未尝不可永绝北虏之患,为后世子孙开出一个万世太平!” 永绝北虏之患! 为后世子孙开万世太平! 朱棣听得热血沸腾,猛地拍案而起! “太子此言大善!” “朕多次挥师北伐,为的是什么?不就是为了永绝北虏之患,给后世子孙打出一个太平盛世吗?” “现在蛮夷部落是被打残了打跑了,可谁都知道他们总会有卷土重来的那一天,届时何人守护我大明江山?” “朕迁都北京,就是要让后世子孙以朕为榜样,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!”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,群臣还能怎么办,难不成还能反对? 七部尚书早就做好了准备,当即跪倒在地,高呼“陛下圣明”! 自此,迁都北京,尘埃落定。 而永乐皇帝与太子朱高煦的话语,也在通政司的有意宣扬下,传遍了整个大明! 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! 第625章 亲临上海!太子画下一个圈! 松江府,华亭县,上海镇。 当朱高煦一行出现在华亭县衙的时候,华亭县令唐文明吓得魂不附体,他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,还没有资格接触太子殿下。 更何况这位刚刚入主东宫的新任太子爷,可是出了名的嚣张跋扈、蛮横霸道啊! 唐文明想不明白,整个人惶恐到了极点。 朝廷已经下令迁都北京了,这个时候你太子爷不在京师里面主持大局,跑来这里做什么? 而且这样一尊大佛,来到他这小小县衙到底能有什么事情? 就算是他有什么不法行为,自有监察御史弹劾、按察司上门捉人,也用不着这样级别的大佬亲自上门擒拿啊! 唐文明战战兢兢地迎出县衙八字墙,好歹是进士出身的正印官,倒是没有失了体统。 见到朱高煦一行人,赶紧一揖到地,虽然没有跪地叩首,也把姿态放得很低。 其实以唐文明现在的想法,恨不得直接跪倒在太子殿下身前,把自己做过的坏事情全都讲出来,请求太子殿下发落。 但是文人还是得讲究一个脸面,讲究一个气节,不能人没了,名声也毁了。 “不知太子殿下驾到,有失远迎,还请殿下恕罪!” “不知者不怪,我就是随便看看,你们忙自己的去吧!” 听到这话,唐文明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,挥手散退了县衙众人,自己则老老实实地站在了朱高煦身后。 他稍稍抬头扫了一眼,心中更是惶恐不安。 此刻站在太子殿下身旁的人,可都不是什么善茬啊! 除去太子殿下贴身护卫聂兴与郭登不谈,他们一直与太子殿下形影不离。 左右两边站着的人,赫然正是水师巡抚郑和和副使王景宏! 因为郑和远航美洲给大明带回来了神种,因功晋升为水师巡抚! 巡抚一职,乃是太子殿下特意奏请皇上所设,地位甚至还在水师提督吴宣之上,总管大明水师一切事务! 要知道这个“大明水师”,可是大明疆域内的所有水师,囊括了金陵水师(郑和)、渤海水师(吴宣)、东鲲水师(朱桢)与南洋水师(朱高燧)! 可以说这个水师巡抚一职,乃是太子朱高煦特意为郑和所设,名义上统管大明疆域内的所有水师,足见这郑和权势之重! 郑和王景宏身旁,则是江南采访使周忱! 当初汉王一怒下江南,不但血洗了江南五府的士绅豪强,还趁机推行一条鞭法。 之后汉王因夺嫡争位赶回南京帝都,这周忱就率领天策卫与飞熊卫留在江南主持一条鞭法的推行,期间也剿灭了不少负隅顽抗暗中阻扰新法推行的士族豪族,可谓是凶名赫赫! 唐文明最害怕的人,除了太子朱高煦,就是这采访使周忱了。 哪怕人家压根都没有正眼看他,仅仅只是站在周忱身边,唐文明都感觉到一阵心惊肉跳,背后直冒寒气。 “恂如,一条鞭法推行得怎么样了?” 朱高煦看向周忱,后者立马取出了奏报。 这是他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,就是等着给太子殿下汇报。 “殿下,一条鞭法已在江南五府顺利推行,百姓对此拍手称快,盛赞皇上是圣君明主。” “推行下去后,朝廷今年税粮翻了十倍不止,老百姓承担的赋税也大幅度减少,先前出逃的百姓也纷纷返乡安心耕种。” 朱高煦接过奏报看后,欣慰地点了点头。 周忱的能力,他还是比较认可的。 尤其是自己已经给他做好了铺垫,而且留下了天策卫与飞熊卫两大禁军辅佐,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推行下去就行了。 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,那他就不是周忱周恂如了! “做的不错!” “总结一下经验,汇总之后上报一份给朝廷!” “另外那些新学子弟继续带在身边,要不了多久一条鞭法就会推行至整个天下,他们可都是人才,放出去也能独当一面了!” “殿下英明。”周忱欣喜地点了点头。 推行新法的过程中,那些新学子弟可是做出了不少功绩。 有了太子殿下这句话,也就意味着他们先前的艰辛付出有了回报,哪怕不用参加科举,也能因此顺利出仕获得官职了。 等到他们顺利出仕,就会成为天下士子的榜样,届时还会促进新学的推广,这是相辅相成的大好事情! 太子殿下果真算无遗策,一言一行都大有深意。 一时间轴忱想了很多,对朱高煦也愈发钦佩敬畏。 朱高煦倒是对此浑然不知,他还在观察眼前这个上海镇。 其实他这次来上海镇,就是想要将其打造成江南五府的商业中心。 毕竟是后世的魔都啊,原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。 朝廷即将迁都北京,这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,可与此同时也无法避免对中南半岛与南洋等地的掌控力减弱。 所以在这之前,朱高煦必须做好安排。 再者大明即将正式踏入大航海时代,也是时候建设好海关,治理海上疆域了。 按照朱高煦的计划,朝廷迁都北京之后,将从南到北开设五个海关口岸,分别是北方的天津卫、山东的胶州卫、松江府的上海镇、福建的泉州以及大明南部重镇广州。 海关口岸一旦建成,就会带动当地商业迅猛发展。 天津卫靠近京师,山东胶州卫则是辖制辽东、宁国与琉球三国,福建泉州用以同东鲲楚国来往贸易,广州则是利于南洋七国往来通商。 所有大明百姓都可以出海贸易,海外藩国也可前来通商,不过要在海关缴纳不低于货物价值三成的关税。 海上贸易的恐怖利润,前宋已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。 大明已经正式开海,随着海外诸王稳固了疆土,一个大航海时代就会到来! 但海贸巨大的利润肯定会刺激到大量的走私行为,暴利面前那些人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,这就需要朝廷提前做好准备。 大明水师还需要更加强大,能够在大海上随时搜查任何的船只,任何没有完税的船只都要缴纳税款一倍的罚款。 而这上海镇就是一个起点! 朱高煦要效仿后世那位伟人,在这里画一个圈。 等到上海海关建成,其余海关就有了模板,大明海疆管理也就走上了正轨! 第626章 蓝图!海军学院的构想! 一行人来到了吴淞口。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蛮荒之地。 见此情形,朱高煦忍不住眉头一皱。 “唐县令,新法推行得如何?” 朱高煦看向唐文明,准备了解一下上海的风土人情。 唐文明眼见太子神情不悦,立马躬身解释道。 “殿下,华亭新法已经推行成功。” “但自隋唐年间,华亭就是以海贸渔业为主,海舶云集,至前宋更是风樯浪舶, 商贾糜集之地。” “加之华亭濒临大海,土地盐碱化严重根本无法耕种,所以才会有不少荒地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!” 唐文明很聪明,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。 朱高煦扫了他一眼,下意识地点了点头。 这的确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整个松江府都是以棉纺织业为主,华亭县濒临大海商贸便利,加上田地盐碱化严重,无法种植粮食,只能以棉纺商业为主。 朱高煦记得,到了大明中叶,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, 布匹行销全国,远销海外,有“木棉文绫,衣被天下”之称,而且因为地利优势,上海也成为海运贮粮的集散中心。 既然要将上海打造成商业城市,这两个优势自然得好好利用起来。 但是这些荒地也不是全然没有用处,不能就这么给荒废着。 “不能耕种,那就基建!” “此地完全可以建设成一个庞大的纺织基地,濒临大海水力充沛,利用水车作为织造动力,产量将会很是吓人。” “而且就在这海关口岸,生产出来的丝绸布匹也可以立马就卖出去。”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,都没有应声。 他们都知道这位太子殿下一直都很看重那什么工商业,以前还是汉王的时候,就在北平搞出了不小的风波。 可是太子太过于关注工商业,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。 周忱沉默了片刻,还是硬着头皮开了口。 “太子殿下,自古当权者首重农桑,衣食才是百姓生存之根本!” “殿下太过看重工商,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,殿下如今身为储君,若不重视农商改重工商,下面的官员也就更不会重视农桑之事了,长此以往只怕会出大乱子啊!” 朱高煦没有想到,周忱见识如此深远。 不过人家说的也没有错,所以他倒是没有动怒。 “恂如,你说的不错,但还是有些片面了。” “无农不稳,无工不强,无商不富,士农工商缺一不可!” “大明发展了这么多年,士与农始终占据主导地位,工与商反倒落了下乘,继续这样下去,大明是发展不起来的,这一点你们要牢牢记住!” 无农不稳! 无工不强! 无商不富! 一时间众人都沉默了,仔细琢磨着这三句话。 朱高煦没有过多解释,重农抑商这是华夏传承至今的基本理念,想要短时间内改变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。 但他朱高煦现在成了太子,权势比之先前更大,可以做的事情也就更多了。 只要命令下达,手底下的人就会去做,至于他们能不能接受就不是朱高煦该考虑的事情了。 一行人继续前行,耗费了小半天时间,巡视完了整个上海镇,最后再次回到了吴淞口。 怎么建设这个天然港口,朱高煦心里面已经有了大概构想。 首先就是要在吴淞口修建一座大型的商业港口,然后带动整个上海镇发展,逐渐变成一个专攻海上商贸的工业基地。 其次得在吴淞口对面的长兴岛上修建军港,以水师驻防用以威慑走私者。 一想到这儿,朱高煦就看向了郑和。 “老郑,对面那个岛不错,可以打造成为水师基地,再建造一个海军学院!” 海军学院! 郑和王景宏听到这四个字,都是激动不已。 当年汉王曾经许下承诺,会建造一所海军学院,培养海军人才,以传承他们的衣钵,确保日后大明水师后继无人。 可直到过去了这么多年,海军学院都看不见影子。 反倒是那楚王朱桢在东鲲打造了一支东鲲水师,而且还有专门的水师学院,走在了他们前面! “敢问殿下,何时可以动工?” “马上就可以,我会调一支皇家工程队过来,专门负责此事。” 朱高煦笑呵呵地回答道,以显示自己对大明水师的重视。 建设海军学院,培养专业人才,朱高煦一直都有这个念头。 原本大明水师战力就极其强悍,而且有着巢湖水师的底子在那里,以前还有不少熟知水战的海军将领。 可是因为太祖朱元璋长期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,加上老一辈水师将领的病逝,反倒令大明水师后继无人,朱棣不得不让郑和王景宏这两个从未接触过水师的太监下西洋,不得不说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。 如果不是郑和自身就是一位有勇有谋的人杰贤才,而是一个平庸无能的普通宦官,只怕也就不会再有七下西洋的历史壮举了! 水师缺人才,奇缺! 不仅仅是造船的人才奇缺,这合格、专业的水手同样非常奇缺! 如果仅仅只是依靠老一辈的经验来培养专业的水手,速度非常慢不说,而且很多时候原有经验不一定可靠,甚至于某些本身就还是错误的经验,那更是会误人子弟! 所以朱高煦要专门成立一个专业性的海事学院,来培养专业的海洋人才。 学院子弟通过学校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学习,对海洋洋流、气候、全球地理知识、天文知识、海洋生存知识、远洋船只构造等等船舶知识全都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学习。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,光是还海军学院的先生就是一个难题。 总不成他朱高煦这个太子不做了,躲到海军学院教书吧? 即便朱高煦愿意,朱棣也会扒了他的皮! 而且学院子弟肯定得先从娃娃抓起,从最开始的读书习字开始,不然后续根本就学不进去。 不过还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新学子弟! 朱高煦同郑和王景宏商议良久,最终决定等长兴岛海军学院建成之后,先送一批新学子弟过来充当学员。 至于先生这个难题,朱高煦会撰写出一本船舶基础知识大全,让礼部尚书王景安排一些新学骨干过来当先生,师生一同学习一同进步。 而后郑和会挑选有经验的水师将士过来授课,理论与实际想结合。 只要迈出了这第一步,海军学院走上了正轨,剩下的事情就简单多了。 “老郑啊,你们二人年纪也大了。” “出海对你们而言,风险也大了。” “不如就安心在这海军学院养老,培养继承人吧!” 朱高煦诚心实意地劝说道,他可不希望郑和再出海了,落得个死在大海上的悲惨下场。 可郑和与王景宏相视一笑,二人都果断地摇了摇头。 “殿下,我们二人远航了一辈子,这颗心已经停不下来了。” “如果有可能的话,我们还是想要继续远航,这一次就远航西方,看一看殿下口中那些自诩高贵优雅的西方蛮子!” 朱高煦眼神中也充满了向往,幽幽吐出了一句吓死人的话。 “嗯,有机会的,等我解决了大明这些破事,就带着你俩一起去!” 众人:“???” 啥? 太子要远航? 第627章 南方的安排!周忱的选择! 整整小半个月, 朱高煦一直在巡视松江府。 他想亲眼看看一条鞭法推行之后的效果。 郑和王景宏二人没有陪同,在朱高煦提出海军学院的构想之后,二人就立马带人去了长兴岛,为建设这座海军人才摇篮做好准备。 周忱自然是要陪同的,毕竟太子殿下现在就是在检查他这些年的工作成果。 “恂如,接下来有什么打算?” 二人穿着粗布麻衣,就这般走在大街上,感受着民间烟火,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。 周忱一听太子爷这话,顿时就陷入了沉默。 汉王夺嫡成功,入主东宫,成为太子。 先前鼎力支持他的汉王党羽,自然也应该分享胜利果实! 薛禄柳升等武官勋臣官复原职,重新执掌京营大权。 其余九卿地位稳固,且都与太子朱高煦有着密切关系。 偌大一个朝廷,皇上怠于朝政,太子朱高煦的权势直逼当年那位懿文太子朱标。 周忱心中很明白,如果他想要重返朝堂,只是太子爷一句话的事儿。 以太子殿下目前的权势,说不得会给自己一个户部侍郎的位置。 可是,周忱心里有些抵触。 这一次他沉默了良久,最终缓缓开口道。 “太子殿下,接下来朝廷准备全面推行一条鞭法吗?” “嗯没错。”朱高煦点了点头,没有藏着掖着。 周忱是一直追随他的心腹,所以没必要瞒着他。 “朝廷即将迁都北京,应天及苏松诸府将会划为南直隶,由南京七部统管。” “一条鞭法已经在应天府推行下去了,现在整个南直隶都已经普及,接下来就是湖广、浙江、江西等行省。” “毕竟如今南北粮产差异颇大,而且朝廷迁都北京后,我会亲自坐镇主持北方四省的新法推行。” 话说到这儿,周忱也算是听明白了。 原来太子爷早就给他安排好了去处,留在南方主持一条鞭法推行! “既然如此,那臣就留在南方吧,这次就不随殿下去北京了。” 朱高煦略显愧疚地看向他,诚恳开口道。 “其实你不用这样。” “朝廷也不是没有其他人,少了你周忱一样可以转。” “如果你随我去北京,我会给你一个户部侍郎的位置,辅佐夏元吉做事,将来好接他的班。” “至于南方,就交给其他人去做吧,毕竟推行新法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,你要是一直陷入这个泥潭里面,将来即便重返朝堂,就只能做个孤臣了。” 推行一条鞭法,是容易得罪人的。 看看周忱在江南五府做的事情就能知道,他名声可谓是臭完了。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,土地就等于利益,等同于话语权。 大多数百姓都被束缚在土地之上,一辈子耕田种地以求温饱。 可土地又掌握在士绅大户手中,就算是有几亩薄田的自耕农也要佃租一些士绅的土地,以期多获得一点收成用以补贴家用。 农耕社会,谁掌握了土地谁就有话语权,说白了士绅兼并土地,不仅仅是贪图土地收益,更重要的是掌握对黔首百姓的话语权。 只有掌握了对黔首百姓的话语权,士绅才能在乡间呼风唤雨。 每一个佃租士绅土地的佃户都不敢得罪士绅,生怕士绅不再允许他们佃租土地,甘愿被士绅豪强压榨,甚至已经习以为常,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 而一条鞭法是做什么呢? 清丈土地,扩大征收面,使税赋相对均平! 士绅豪强大多为了避税,隐瞒了自家田地的数目,这是第一个矛盾。 计亩征银,官收官解,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! 按照田地数量征收赋税,其中的大头自然就是那些兼并田地的士绅豪强! 统一赋役,限制苛扰,使税赋趋于稳定! 赋役统一全部简并为一体,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将赋税摊派在农户头上,士绅豪强该交多少赋税就得交多少赋税! 总而言之,一条鞭法就是专门针对士绅豪强出台的“恶毒”新政! 你要他们的田地,要他们缴纳赋税,这就是要他们的命! 他们不奋起反抗才怪! 江南五府推行一条鞭法,汉王一怒下江南,屠了大部分的劣绅豪强。 这之后周忱留在江南,带着天策卫和飞熊卫又杀了不少人。 现在周忱在大明朝堂的名声,可谓是臭不可闻。 士林把持着天下舆论,文人下笔如刀,从来不缺骂人的锦绣华章。 继续这样下去,周忱未来的仕途之路,会很难走。 即便朱高煦希望周忱留在南方,推行一条鞭法,但他终究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帝王,所以选择把利弊都告诉这个心腹。 周忱听后,怔怔无言,陷入了良久的沉默。 孤臣! 这条路可并不好走! 哪怕有太子朱高煦给他撑腰,也不过只是暂时的罢了。 太子终究会即位称帝,做了皇帝之后,很多事情就不能顺应心意了。 孤臣终究是一条死路,不得善终者比比皆是。 沉默了良久,周忱最终洒然一笑。 “殿下,臣还是想留在南方。” “为什么?”朱高煦有些讶然。 “殿下可还记得,当初你我二人曾经谈论过,新学新法的事情?” 朱高煦点了点头,这件事情他当然记得,也就是那次他成功让这位财税才子效忠自己,一直不离不弃地追随到现在。 “殿下弘扬新学、推行一条鞭法,说到底还是为了天下百姓,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之后带回神种也是如此,初心不变。” “殿下都未改初心,臣周忱不过寻常之人,幸得殿下看重才会有今日,更不改忘记为官初衷!” “臣当初奉命前来江南推行一条鞭法,就已经做出了选择,之后经历的那些困境,更是让臣明白了一件事情,老百姓想要真正过上好日子,士绅豪强就必须铲除干净!” 周忱眼中闪过浓烈杀机,全然不复以往的温润模样。 “这些蛀虫米虫一日不清理干净,老百姓一日就别想过得安生!” “臣自问是除殿下之外,最了解一条鞭法之人,北方殿下亲自坐镇,那南方就交给臣来主持推行吧!” “等到一条鞭法推行至整个大明,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一些了,臣也没有什么遗憾了!” 朱高煦闻言长叹了一声。 他当然清楚,周忱的遗憾是什么。 那个他最爱的女子,因为他被江南士绅设计而死。 “好,我尊重你的选择!” “朝廷迁都北京之后,南方仍设七部,你周忱就是第一任南京户部尚书!” 周忱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,向朱高煦躬身一礼。 如此, 芸娘要是知道的话, 应该也会很开心吧? 第628章 南京七部名单!金忠的选择! 永乐十七年春,帝迁都北京。 定北京为京师,去行在之称,设六部,并取南京诸司印给北京各衙门,别铸南诸司印加“南京”二字,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。 历时十三年的北京新都,自此迎来了它作为大明帝国中枢的荣耀时刻。 但帝国首都从南京改为北京,除却满朝文武忙得不可开交外,作为天子的朱棣同样也很忙碌。 首选最要紧之事,便是他需要确定两京七部人员名单。 南京虽然不再是京师,但毕竟是大明王朝曾经的都城,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地位。 并且大明疆土比之先前暴涨了十倍不止,朝廷迁都北京之后,也难免会对南方的统治力与掌控力下降,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。 基于种种原因,朱棣决定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,并且保留一套中央机构,设七部、都察院、通政司、五军都督府、翰林院、国子监等机构,官员的级别也和北京相同。 现在,朱棣要做的事情,就是定下这多出来的南京朝堂班子名单。 其实这件事情朱棣早就与朱高煦商议过,只是一时间还没有下定决心。 现任朝堂九卿,自然是要跟着自己去北京新都的,他们到了北京之后各自还有要事。 如此一来,多出来的人选,可就不太好确定了。 朱棣正看着一份名单,陷入了沉思。 小鼻涕匆匆走来,低声提醒道。 “陛下,金老大人来了!” “快宣!” 片刻之后,金忠匆匆走了进来,正准备行礼,却被朱棣阻止了。 “不用这些虚礼,你我君臣这么多年了,快坐吧!” 金忠笑着点了点头,也没有磨叽,直接坐在了锦凳上面。 想当初皇上还是燕王的时候,他和姚广孝就坐在燕王左右两侧,商讨着靖难事宜。 如今皇上下令迁都北京,他们也要回到当年起兵靖难的地方。 只是可惜,物是人非啊! 看着金忠那苍老的面容,朱棣仿佛也想起了什么,莫名慨叹了一声。 “时间过得好快啊!” “朕已经御极天下十七个年头了!” 金忠笑着点了点头,“陛下正值春秋鼎盛之际,再来十七个年头也不碍事,倒是老臣身子骨愈发虚弱,只怕熬不过今年冬天了。” 听到这话,朱棣顿时变了脸色。 现在还陪伴在他身边的靖难老臣,可就只剩下金忠了! “你身体不好,就不要过度操劳了。” “要不朕再给兵部配一个尚书,让他辅佐你处理杂事,你就安心养病就是。” “当年追随朕一起打天下的老臣,现在可就只剩下你了啊!你可万万不就这样弃朕而去了!” 金忠听了朱棣的肺腑之言,同样很是感动。 但为人臣者,哪能因为自己的原因,让皇帝陛下挂念忧心? 所以金忠果断拒绝了,笑着摇了摇头。 “皇上,臣这一把老骨头,当年就该埋进土里了。” “是太子殿下替老臣续了命,一直苟延残喘到了现在。” “老臣能够亲眼见到皇上横扫漠北降服草原,已经此生无憾了。” 朱棣听到这话,没好气地冷哼了一声。 现在一提到朱高煦,他就一肚子怒火。 “太子那个混账!” “朝廷正要迁都,各部寺监都忙得不可开交!” “他这个太子倒好,一声不吭地跑去巡视江南去了,朕恨不得抽他一顿!” 金忠闻言一阵愕然,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。 还是一样的行为,还是一样的味道,太子还是太子啊! “皇上,太子行事一向谋定而后动,不必过多苛责于他。”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,人家能力本事摆在那里,他要巡视江南就让他去吧,你管这么多干什么! 朱棣没好气地给了他一个白眼,佯怒道:“你这老货是在帮太子说话吗?” “哈哈,老臣可不敢。”金忠无辜地摇着脑袋。 君臣二人相视一笑,有些话不必说得太过直白。 朱棣将那份名单递给了金忠,示意后者看看。 “这是太子拟定的南京七部尚书名单,你觉得如何?” 金忠接过名单一看,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。 南京吏部尚书,王冀! 南京户部尚书,周忱! 南京礼部尚书,邹辑! 南京兵部尚书,陈洽! 南京学部尚书,曾啟! 除了南京刑部尚书与南京工部尚书没有人选外,其他五部清一色地全是他朱高煦的党羽! 太子爷啊太子爷,你这是想干嘛啊,你要造反啊你! 虽然说朝廷迁都北京直接,南京六部尚书职权势必会下降,哪怕名义上地位与北京六部尚书等同,可大家都明白二者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上。 但是这毕竟是朝堂公卿,正二品的朝堂大员,你丫跟卖白菜一样,在这儿打批发呢? 你丫想干什么,在南京建一个自己的小朝廷? 皇帝陛下可还没死呢! 简直就是混账至极,狂妄至极! 金忠很是无语地摇了摇头,有些苦笑不得。 这还真是朱高煦那小子干得出来的事情! 也难怪皇帝陛下现在对他意见很大了! 你换个太子这么做试试! 皮都给你扒了! “咳咳,皇上,太子殿下这是……” “很离谱吧?他要是在身边,朕非但把他吊起来打一顿!” 朱棣气呼呼地喝道,一巴掌拍在了案桌上面。 “这个混账东西还有理由,他说他举荐的全是贤才干吏,把他们留在南京历练一番。” 金忠闻言再次看向名单,有些恍然地点了点头。 “皇上,这么说的话,倒是真有几分道理。” “其他人暂且不谈,这个周忱周恂如,皇上应该还有印象吧?” “一条鞭法成功在江南推行,此子功不可没,老臣听闻他现在名声已经臭不可闻了,士绅豪强对他恨之入骨!” 提及周忱,朱棣也是点了点头。 这的确是一个干吏啊! 为了推行一条鞭法,差点把命都搭进去了! 而且人家完美地完成了差事,立下如此大功,升官也是应有之理! “只是陈洽并不合适留在南京,他应该随皇上去北京。” 此话一出,朱棣脸色微变。 只见金忠主动开了口,提出了一个看似荒唐的要求。 “皇上,老臣年事已高,此去北京路途遥远,而且北京乃是苦寒之地,不如就让老臣留在这南京养老吧!” “陈洽文武双全,而且曾用兵安南,兵部事务交给他,皇上可以安心!” “南京这边,总要有人坐镇,以防出什么闪失!” 第629章 尘埃落定!孤家寡人朱老四! “你不必如此!” 朱棣沉默了良久,还是这般劝说道。 相比于臣子,朱棣现在更把金忠视为无话不谈的老友。 当年追随他起兵靖难的心腹,战死的战死,病死的病死,如今就只剩下金忠还在硬挺着。 “张玉走了,朱能走了,丘福也是个蠢货战死沙场,老和尚更是自己寻死……” “现在唯一能够陪朕说说话的,就只剩下你了。” 朱棣用近乎哀求的语气开了口,“这次去了北京,朕可能不会再回来了。” “你身子骨原本就虚弱,现在不随朕一起去,日后恐怕也再没有机会了。” “老二这小子想暂时留在南京,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好,有他坐镇你不用你看着。” “就当是朕求你,陪朕走完最后一程,我们一起回北平,一起回燕王府,陪朕说说话也好。” 说出这些话的人,可是永乐皇帝啊! 哪怕金忠老成持重,此刻也难免有些动容。 但他沉思良久后,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。 “皇上,太子毕竟只是太子,如此行事恐有逾越之嫌,这对太子名声有损。” “而且王冀周忱这些小家伙都还很年轻,经验政绩都差得太远,再加上太子行事雷厉风行,如果没有经验老道的臣子从旁辅佐,老臣担心他们会闹出大乱子来!” 朱棣闻言一怔,满脸苦涩神情。 他何尝不知道金忠在忧心什么,无非就是担心太子行事太过

相关推荐: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(H)   山有木兮【NP】   鉴宝狂婿   秘密关系_御书屋   虎王的花奴(H)   恶蛟的新娘(1v2)  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   乡村桃运小神医   开局成了二姐夫   娘亲贴贴,我带你在后宫躺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