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章
骥为学部侍郎。 群臣听到这话,惊得瞠目结舌。 你汉王重新任用解公豹也就罢了,毕竟那是你的党羽,而且解公豹自身才干也摆在那里,这没有什么好说的。 可是你他娘地超擢一个府丞,为正三品的朝堂侍郎,这是什么行为? 咋滴你是真飘了啊,开始卖官鬻爵了啊? 那王骥给了你多少好处,让你如此不顾面皮? 虽然说应天府是大明帝都,应天府衙门是帝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,所以府尹乃是正三品大员,府丞乃是正四品高官,权力地位等同于别地知府。 但是,直接从府丞到一部侍郎,进入中央朝廷的权力中枢,这一步是不是迈得有些太大了? 而且王骥此人是永乐四年的进士,授职兵科给事中,不久后出使山西,当时应天府缺府丞,事务紧急而且繁杂,王骥受命署理,于是成了应天府丞。 纵观此人的履历,可以说是毫无亮点,也没有半分政绩! 怎么狗贼汉王爷会注意到此人身上? 难道说……还有他们不了解的内情? 一时间,王骥之名,迅速进入了满朝文武眼中。 不管监国汉王爷是因为将王骥擢升为学部侍郎,此事已经成为定局,注定王骥会因此青云直上,一朝得以显贵! 朱高煦可不管这些家伙怎么想,直接就此散了朝会,而后留下了六部尚书等朝堂九卿。 碍眼的人走了,剩下的都是朝堂巨头,朱高煦说起话来也没什么顾忌了。 待他们依次坐下后,朱高煦直接让聂兴分发了考成新法,人手一份。 “诸位都是我大明的肱骨重臣,想必对朝廷推行的各项新政,也都或多或少的有了了解。” “这些新政,其实都是利国利民的国之大计,然而却因为小人从中作梗,以致于无法推行下去!” 听到这话,金忠蹇义夏元吉等巨头顿时面面相觑。 小人作梗? 汉王口中的“小人”,指得是……缙绅? “当然,也不能全怪你们,还是本王操之过急,丝毫没有做好前期准备。” “这新政想要成功推行下去,先得整顿一下吏治,肃清一下官场!” “如今这大明朝堂与地方官场,吏治腐败,法令不行,什么祖制律令或者流于形式化,或者直接成了官员们争权谋利的手段与工具!” “这样的前提之下,哪怕有诸位鼎力支持,政令出了中央朝堂,却到不了府台,执行不下去,那也是无用!” 听到这话,蹇义顿时心中一惊,试探性地问道:“汉王殿下的意思是……整顿吏治?” “没错!”朱高煦点了点头,“新政推行之前,必先整顿吏治,不然所谓新政只会成为一个个笑话!” “建文皇帝将文人士大夫的地位,拔高到了如同前宋一般的变态待遇,再将勋贵武官打击到无权无势,只能去给文人士大夫当狗,硬生生打造出了一个文人的盛世,以致于这些文官缙绅到了永乐朝还不知收敛!” “如刘观等朝堂重臣在中央朝堂贪污腐化,地方官员则上行下效粉饰太平,朝野上下的文人士大夫一个个吃饱喝足,享乐淫逸后,便开始共同鼓吹四海承欢,天下太平,侈人视听!” “这吏治早就该整顿一下了,可惜咱们那位太子爷是位宽厚仁慈的主儿,又狠不下这个心,对文官缙绅举起屠刀,好好清洗一下这些蛀虫米虫!” “太子不敢,本王敢,继续这样放纵下去,我大明朝迟早会引发前宋的三冗之患,最终导致积贫积弱,无力回天!” 汉王一席话,听得一众巨头心惊肉跳。 诚然,相比于政治酷寒的洪武朝,建文朝尊右文教,礼遇文士,给予了文官缙绅优渥的待遇。 建文朝不过短短四年时间,却是呈现出一幅百姓安于生业、家给人足、外户不阖、路不拾遗的盛世场景,至少在江南京畿等地如此,以致于朝野上下均言“四载宽政解严霜”。 但是,这也给天下官员们一种错觉,似乎这个朝堂真正的主人,不只是大明天子,而是帝与士大夫共天下! 前宋之所以灭亡,正是文官集团权柄太重,武将武官甚至到了给文官缙绅行礼当狗的可笑地步。 结果文官集团内部分裂,行成多次党争,加上三冗之患,最终导致积贫积弱,无力回天。 不过现在的永乐朝,与前宋比起来,还是没有严重到那等可怕的地步。 蹇义张了张口,想要说些什么,但他终究还是没有说出话来。 汉王决意整顿吏治,打压不听话的文官缙绅,他这位天官大人能够阻止吗? 阻止不了。 也没必要阻止。 为了推行新政,吏治必须整顿! 毕竟汉王推行的那些新政,或许对文官缙绅而言,会极大地损伤他们的利益,但是对于天下百姓而言,却是真真正正的仁政善政! 所以,一众巨头沉默了,纷纷看向了手中的考成新法。 “考成法,核心两点,立限考事、以事责人!” “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,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,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,另一本送六科,最后一本呈内阁。” “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,逐月进行检查,每完成一件登记一件,反之必须如实申报,否则论罪处罚。” “六科也可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,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;最后内阁也可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。” 朱高煦淡淡解释了一遍考成法的流程,心中仍旧有些隐忧,源自于内阁。 毕竟这考成法一旦推行下去,内阁的权柄将会大大增加! 当年救时宰相张居正推行这套考成法,就是为了形成以内阁统领监察机构、再以监察机构监督中央六部,并以六部统率文武百官及地方官员,这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。 换句话说,身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,同样有着自己的私心。 可是如今永乐朝的内阁,还只是一个顾问机构,并没有什么权力。 然而如果将内阁从这个环节中剔除掉,那么都察院的权柄将会暴涨到一个无人制衡的恐怖地步! 虽然朱高煦相信顾佐顾喷子,但是都察院不止只有一个顾喷子。 一方独大,对朝廷而言不是好事情。 既然如此,那不如适当增加内阁权柄,毕竟有着内阁存在,皇权受到一定限制,将来老朱家的子孙后人如果不成器,也不至于难以制衡! 现在的内阁学士,只有礼部尚书胡濙一人。 此刻胡濙看着这考成法,神情很是复杂。 我就想躺平,你至于这么折腾人吗? 第420章 心思各异!吓得腿软的王尚德! 应天府衙门。 王骥正在埋头处理公务。 这应天府丞,不好做啊! 事情繁杂不说,还很容易背锅。 作为大明帝都的最高行政机关,帝都发生什么案子自然归属应天府衙门审理。 但是这帝都里面,鱼龙混杂,势力交错,王公勋贵多如牛毛,哪一个都得罪不起。 偏偏那些个二代三代们,端得是个嚣张跋扈,不是欺男霸女,就是横行霸道! 如果不是汉王朱高煦良心发现,将这些纨绔子弟全部强制送往西山军营特训,王骥只怕早就成了背锅侠了。 应天府尹可是正四品高官,上可简在帝心,下结交文武百官,再怎么背锅也轮不到他去背。 所以真要是出了什么大乱子,他王骥就是背锅得头号人选。 当初王骥还在出使山西,眼见山西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,所以他上奏陛下免除盐池拖欠的赋税二十余万石。 其实这本是仁政善举,奈何王骥不知道皇帝陛下正为北伐粮草发愁,巴不得地方上多交点赋税上来。 结果这封奏章一下子就撞到枪口上了,王骥虽然没有被罢官去职,但转眼就被扔到了这个应天府丞的倒霉位置上面。 累得跟狗一样不说,随时还有可能背锅。 所以这几年王骥一直过得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 起初调令下达,王骥怀着一颗学习的心,施施然地前来赴任。 毕竟在应天府做官,是一条可以飞黄腾达的捷径。 如果自身才华被皇帝陛下看中,就可以正式步入中央朝堂,进入大明朝廷的权力中枢了。 结果等他真正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后,他才后悔到了万分。 真正能被皇帝陛下注意到的,唯有应天府尹宋安。 也只有应天府尹宋安,上可简在帝心,下结交文武百官,不是他这个应天府老二。 做事情的是自己,背锅的还是自己,结果好处全被宋安拿走了。 偏偏这宋安只是当初随皇帝陛下靖难起兵的老臣,毫无才华政绩! 一想到这儿,王骥就忍不住叹了口气。 或许,这就是大明官场的现状吧! 尸位素餐者身居高位,怀才不遇之人比比皆是! 他不知道自己还要在这泥潭里面挣扎多久,他更不知道下一刻是不是就会出现一口大铁锅,硬生生地扣在自己脑门上! 然而正当这个时候,应天府尹宋安匆匆走了进来。 “尚德啊,怎地还在处理这些杂物?” “快快收拾一下,随公公入宫复命!” 王骥:“???” 你大爷! 劳资不是一直处理杂务? 咋滴你这位府尹大人良心发现了啊? 还有什么“入宫复命”,复什么命? “哎哟尚德……不,王大人,我的王大人,你高升了!” “汉王殿下擢升你为学部侍郎,宫里面来了人,正准备带你回宫复命呢!” 王骥:“!!!” 我尼玛啊! 学部侍郎? 不去! 打死不去! 谁爱去谁去! 王骥脸都吓绿了,疯狂地摇了摇头。 如果说这应天府丞是个烂摊子背锅侠,那他娘的学部侍郎就是个火坑啊! 王骥又不蠢,他当然知道汉王新设的那个学部,现在是什么状况! 上一任学部侍郎陈公甫,那可是硬生生地被上百个学子当街殴打致死! 我这他娘地才进龙潭,又掉进虎穴去了? “大人,下官能不去吗?下官舍不得您老人家啊!” 王骥急得都快哭了,恨不得自己上吊自杀算了。 宋安听到他这话,忍不住叹了口气。 “你这家伙,说什么混账话呢?” “汉王爷如今监国理政,他的命令就等同于圣旨,你难道敢抗旨不尊?” 一听到这话,王骥满脸煞白,不见一丝血色。 宋安见状,有些同情地拍了拍他的肩头。 “尚德啊,你是个有才华的人,也跟了老夫这么久,临走之前老夫送你一句话。” “在这大明官场,尸位素餐虽然为人不齿,但总比飞来横祸要强得多!” 话音一落,宋安便命人将王骥给抬了出去…… 嗯,抬了出去。 王骥王大府丞,已经被吓得腿软了。 传令太监见他这副模样,忍不住乐出了声来。 但是汉王爷还在等着见他,小太监也懒得废话,直接命两名甲士架着王骥就走。 此刻大殿之内,一众巨头看着手里的考成法,那也是心思各异。 礼部尚书胡濙有些惆怅,他躺平的好日子就快结束了。 当年皇帝陛下即位称帝后,命他在民间暗访建文帝的踪迹,也间或报告民间隐情。 胡濙带着一票锦衣卫,拿着公款公费游山玩水,遍览各地名胜古迹,日子过得好不快活。 结果好日子没过几年,皇帝陛下突然下令将他们撤了回来,原因是建文帝找到了,还他娘地是汉王朱高煦给挖出来的。 胡濙心里这个气啊,无奈之下只能老实上班,顶着礼部左侍郎的名头浑水摸鱼。 结果他万万没有想到,原礼部尚书吕震那个蠢货自己作死,把自己作没了,他这个侍郎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礼部尚书! 毕竟是一部尚书,需要管理繁杂的政务,还要时不时地上朝开会。 胡濙本就有些不胜其烦,结果现在好了,狗贼汉王爷还他娘地给自己增加工作量! 这内阁现在就老夫一人,你是要让老夫考核天下官员吗? 惆怅,很是惆怅啊! 相比于胡濙的惆怅,左都御史顾佐此刻有些兴奋。 毕竟这考成法一旦推行,他都察院的权柄将会再次加重,随时可以稽查官员的任务完成情况! 这是自都察院成立以来,从未达到过的巅峰时刻! 兵部尚书金忠、吏部尚书蹇义、户部尚书夏元吉这三巨头,在交换眼神过后,选择了默认。 毕竟三巨头都看得出来,考成法堪称澄清吏治的良策,一旦推行下去,原本一片乌烟瘴气的大明朝堂,将会迸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!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! 刑部尚书张胥也没有什么意见,他马上就要致仕退休了,就留给下一任头疼吧! 工部尚书宋礼自然没有意见,他巴不得立刻为汉王殿下摇旗呐喊,毕竟跟着汉王殿下有肉吃! 至于大理寺卿贾谅,张了张口想要说话,却被汉王爷一个和善的笑容吓得不敢吭声。 通政使鲁穆一直沉默寡言,他还在想着自己北方地区的新报该如何建设,尤其是九边地区,毕竟前不久才挨了汉王爷一顿臭骂。 朱高煦见九卿都不吭声,选择了默认,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。 “既然如此,那这考成法自即日起开始施行吧……” “我不同意!” 朱高煦:“???” 一众巨头:“???” 我尼玛! 哪个不怕死的? 第421章 忽悠!大忽悠师汉王朱高煦! 谁? 不怕死? 众人寻声望去。 只见殿外走进了一人。 嗯,身高体壮,却身着绯袍文官服,显得有些不伦不类。 这家伙,是哪里冒出来的? 朱高煦下意识地看向了此人,喝问道:“汝是何人?安敢在此大放厥词?” 王骥:“???” 啥? 你大爷啊! 你都不认识我? 那你为什么要坑害我? 是哪个混账王八蛋暗中坑害劳资? 王骥强忍着心头悲愤,不卑不亢地行礼道:“下臣王骥,参见汉王殿下!” 一众巨头:“???” 王骥? 新任学部侍郎? 咋滴汉王爷你不认识他? 那你举荐他做新任学部侍郎? 一众巨头先是齐刷刷地看向王骥,又扭头齐刷刷地看向朱高煦,神情古怪到了极点。 朱高煦闻言一愣,而后略显尴尬地摆了摆手。 “王骥是吧?你在旁边先等着,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别掺和!” 听到这话,王骥肺都快气炸了。 老子年纪比你大! 你才是小孩子! 你全家都是…… 嘶……这话可不兴说啊! 么得办法,碍于汉王朱高煦的淫威,王骥只能老老实实地站在了一旁。 随后朱高煦同一众巨头确认了考成法的细节,并且提出由吏部右侍郎陈洽主持考成法的推行。 其实吏部尚书蹇义是最合适的人选,如果由他这位天官大人亲自主持考成法的推行,凭借他个人的资历与威望,定然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阻碍。 但蹇义年纪已经大了,行事老成持重,而陈洽比他年轻许多,行事刚毅果敢,且熟知兵事,这样一比较起来,陈洽无疑是更合适的人选。 众人商议了良久,最终确认了考成法的推行工作,由吏部右侍郎陈洽为主,吏部尚书蹇义暗中辅佐,六部百司予以配合。 足足过去了一个时辰,这场对大明影响深远的临时会议才宣告结束,一众巨头识趣退走。 而可怜的王骥王尚德,就这样老老实实地站在旁边等了一个时辰。 等到大佬们都撤了,殿内只剩下他与汉王爷,王骥这才直接跪倒在地。 “汉王殿下,下臣才疏学浅,难以担此大任,还请殿下另择贤良!” 朱高煦抿了一口茶水,淡淡地瞥了他一眼。 “王尚德,如果本王没有记错的话,你当初出使山西,见地方百姓生活困苦,所以还曾上奏朝廷免除盐池拖欠的赋税二十余万石,此事你可还记得?” “下臣自然记得,从未忘却!” 废话,他当然没忘! 要不是当初为民请命,他王骥也不会触怒龙颜,被扔到了应天府丞这个烂摊子上面! “既然你还记得,那你是否还记得为民请命的初衷?” 听到这话,王骥顿时一怔。 为民请命的……初衷? 还能是什么? 还不是见地方百姓生活困苦,所以决心为他们做点事罢了。 朱高煦见他陷入了沉思,心中暗道有戏,于是继续蛊惑道:“王尚德,那你想过没有,为何山西百姓的日子会过得那般穷困艰苦?” 王骥闻言下意识地摇了摇头,随即试探性地回答道:“许是常年征战,导致……” “错了,你是永乐四年的进士,永乐五年便出使山西,历经五年的休养生息,山西百姓就算再困苦艰难,也不至于连衣服都穿不起,饭都吃不饱吧?” 汉王一席话,令王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 对啊,为什么会这样? 即便经历元末乱世与靖难之祸,但山西一带经济繁荣、土地肥沃,却是人口稠密,土地稀少,山西府城太原更是出了名的膏腴之地! 洪武盛世的修养生息,永乐五年的罢兵息民,山西百姓为何还会那般穷困艰苦? “想明白了吗?没有想明白,那本王告诉你!” “还请殿下赐教!” 王骥没有犹豫,诚心实意地看向朱高煦。 他现在只想知道,究竟是什么原因,导致山西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。 朱高煦却并未着急回答,而是问了王骥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。 “尚德啊,你还记得,当时在山西沿途所见的村庄集镇,有什么印象吗?” 王骥听到这话,陷入了沉思之中,脑海里面下意识地浮现出了那副画面。 他从京师一路到山西太原府,自从踏进山西地界后,所见到的百姓大多都是面色枯黄,明显身体有着什么小毛病,而这些百姓身上穿的衣服那也是破破烂烂,打满了补丁,连件完好的衣服都没有,活脱脱像一群乞丐流民! 但是,他们并非是乞丐流民,而是官府登记在册的良善农户啊! “穷!” “很穷!” 沉思之后,王骥艰难地吐出了这几个字。 “那山西百姓住得怎么样?” “低矮茅房,无一例外!” “呵,难道没有黛瓦高墙的豪门大户?” “这……有的!” 王骥在自己那残存的记忆里面,不难看见一个别鹤立鸡群的高门大户。 实则,每一路行过的村庄集镇,王骥看到的到处都是低矮的茅草房,然而每个村庄集镇中,又必然有一两户黛瓦白墙、雕梁画栋的高门大户。 这是事实,无法争辩。 “那你知道这村庄集镇的土地,大多都集中在谁的手里吗?” 如同魔音灌耳,汉王朱高煦的声音不断传来。 王骥顺着他的思路,下意识地脱口而出:“高门大户!” “他们是谁?” “士绅!” “那你知不知道,他们掌控了当地最多的良田沃土,却不用交税?” “为什么?” “因为功名!” 功名! 读书人的特权! 王骥呢喃着这两个字,第一次对功名生出了厌恶之心。 “还有,地方官府是按照鱼鳞图册征税,朝廷给地方官府的税额也是不变的,也就是说鱼鳞图册上面记载了多少田地,地方官府就要征收对应的足量税款!” “可是,一地最多的田地掌控在士绅手中,他们依靠自身功名可以不用交税,还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依靠科举获得功名,成为士绅,他们名下的田地也不用交税……那这税款最终落到了谁的头上?!” 税额不变。 士绅增多。 他们名下田地增多。 也就是说不用交税的田地增多。 那最终落到百姓头上的税款就会大大增加!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,而且正在进行! 王骥惊得头皮发麻,满脸骇然地看着汉王朱高煦。 朱高煦面无表情地看着他,轻声道:“现在你明白,为何山西明明是膏腴之地,当地百姓却是那般穷困艰苦了吧?” “朝廷规定三十税一,但是因为士绅的存在,地方官府为了完成税额,只能暗中增加征税比例,从三十税一变成十税一,甚至五税一!” “王尚德,你是个聪明的人,你很清楚,最穷的百姓缴纳最沉重的苛捐杂税,这意味着什么!” 意味着什么? 王骥心中早就有了答案。 官逼民反,天下大乱,直至……王朝崩塌! 第422章 为了社稷!王骥:我被忽悠瘸了! 王骥陷入了沉思。 毕竟汉王爷说得有理有据。 而且他曾经亲眼目睹山西百姓得穷困现状。 种种亲身经历正明明白白地告诉王骥,汉王殿下说的这些都是真的。 朱高煦见他沉默不语,也没有着急出言,而是给足了王骥接受这一切的时间。 其实他自从得知陈公甫不幸遇难后,就一直在暗中寻找新任学部侍郎。 这个人选,必须有勇有谋,且自身才华出众,重要的是年纪不能太大。 年纪大的经年老臣,说得好听点是老成持重明哲保身,说得难听点就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。 弘扬新学,比起推行新政,更加充满了艰难险阻。 解公豹与陈公甫一废一死,就是最好的例证! 如果选一个畏首畏尾之人主持新学推行,那还不如选个尸位素餐的招牌在那里放着,他朱高煦亲自下场算了。 所以,这个人选,并不好找。 直到吏部尚书蹇义上呈了补缺名单,朱高煦这才突然注意到了王骥,这位大明中期名将。 是的,名将。 王骥虽然是进士出身,靠科举步入仕途,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名将。 这家伙一生堪称传奇,乃是与威宁伯王越、新建伯王守仁成为大明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官。 王骥于永乐四年登进士第,授兵科给事中,后宣宗时累迁至兵部尚书。 这个时候的王骥还是个纯粹文官,但到了正统年间,这家伙就开始不走寻常路了。 正统三年,王骥与蒋贵分道夹击,转战两千余里,击破扰边的阿台军,迫使阿台汗、朵儿只伯远逃。 正统六年至正统十三年间,王骥总督军务,三次征讨麓川,因功封靖远伯。 正统十四年,王骥又率军平定湖广等地的苗人叛乱,获赐世券。 整个正统朝,似乎能打的一个都没有,需要倚仗这位文官将军。 但是,这也从某方面证明了王骥自身的文韬武略。 弘扬新学,无异于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,正需要王骥这等文武双全的人才坐镇。 所以朱高煦没有犹豫,直接将他拎了过来,授以学部侍郎之职。 关键在于,王骥于景泰三年解职养老,但他热衷仕途并不甘心,于景泰八年参与武清侯石亨等人发动的“夺门之变”,迎立朱祁镇复位,硬生生给自家子孙后人搏来了荣华富贵。 事实证明,这王骥并不是个纯粹的文人,或者说他心中藏有不小的野望! 有能力,有野心,这样的人才,才是弘扬新学的最佳人选。 毕竟新学一旦弘扬成功,他王骥足以名垂千古,流芳百世了! 所以,朱高煦相信王骥会做出正确的选择。 良久沉默之后,王骥陡然抬头看向了朱高煦。 “敢问汉王殿下,这新学究竟是……什么东西?” “呵,好东西。”朱高煦轻笑了一声,“新学囊括诸子百家,君子六艺,天文地理……” “一旦推行成功,日后由科举入仕的学子,不再仅仅只是读了圣贤书的士子书生,还有各种身怀才能的年轻学子。” “到了那个时候,朝廷推行士绅纳粮的国策,废除读书人的功名特权,将田地重新还给百姓,这些问题全都迎刃而解了!” 王骥震惊了,额头上冷汗直冒。 他真的没有想到,这位汉王殿下野心如此之大! 他不但要弘扬新学取代程朱,他还要向缙绅士绅征税纳粮,废除读书人的功名特权! 这简直就是与天下文人为敌啊! 而且那什么新学,教出来的学子,也不只是名教子弟,可能有什么法家门徒、墨家高足…… 汉王朱高煦准备让他们经由科举入仕,这不是彻底乱了套了吗? “本王清楚你在想什么,但是你不得不承认,本王这么做是对的!” “士绅正在大肆兼并田地,如果朝廷不采取措施加以限制,用不了多久真正的耕农耕户就会无地可种无粮可食,他们会对我大明朝失去信任与敬畏,最终揭竿而起粉碎这个王朝!” “所以,士绅必须缴税纳粮,他们的功名特权必须废除,即便他们因此拒绝入仕为官,想要以此要挟朝廷,那又如何?” “只要新学推行至天下,不出三年,朝廷就有一批真正的贤才干吏可用,他们比之这些文人老爷更加能干吃苦,更适合为官布政!” 话听到这儿,王骥总算是明白了汉王朱高煦的布局。 难怪他要入如此坚定地弘扬新学,竟然是为此做足准备。 新学一旦成了气候,朝廷的确不用再受名教子弟所限制,名教子弟也失去了他们最大的底气! 毕竟官员缙绅之所以敢如此放肆张狂,贪腐的贪腐,受贿的受贿,兼并田地的兼并田地……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底气,皇帝想要统治天下,离不开他们这些文人士大夫牧民。 所以,前宋才会形成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。 而汉王现在要做的,就是斩断文人士大夫心中所有的底气,将他们不可取代的地位砸个稀碎! 说得直白点,朝廷已经有了新的人选,不是没有你不行,那你还在狂个什么? 三年之后,新学子弟将会通过科举大考,正式步入朝堂! 五年之后,新学大成于天下,盛行其大道,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改换门庭,投入新学门下! 到了那个时候,朝廷下令废除读书人的功名特权,士绅一体纳粮,只怕反对之人仅仅只是那些名教子弟。 毕竟,这新学囊括诸子百家,可不只是你儒门一家! 这个计划,太宏伟了一口,太可怕了! 王骥有些激动,也有些惶恐。 他当然看得出来,汉王这宏伟布局里的危险,以及机遇! 要是新学真的成了,那自己注定会名垂千古,流芳百世! 朱高煦见火候差不多了,再次抛出了一个重磅筹码。 “尚德啊,新学要是成了,你保定王氏将会成为新学第一家,成为我大明朝与国同休的存在,到时候你王氏族谱都得给你大书特书,就算你挂了牌位也会放在祠堂c位……” 王骥:“!!!” 新学第一家! 与国同休! 族谱记功! 祠堂c位! 我尼玛! 这谁顶得住啊! 王骥激动得面红耳赤,随即悍然跪倒在地,朗声喝道。 “汉王殿下,下臣王骥为了江山,为了社稷,愿意担此大任!” “好,有你这句话本王就放心了,去学部找解公豹报道吧!” 朱高煦满意地点了点头,目送着王骥意气风发地离去。 待他走后,汉王爷坐在小板凳上沉吟不语。 聂兴见状,试探性地问道:“王爷,有问题?” “不是!”朱高煦摇了摇头,一脸的苦恼。 “为何方才对王骥说的那些话,我总觉得有些耳熟,好像跟谁说过一样!” 聂兴:“!!!” 你大爷! 你清高! 你了不起! 你管杀不管埋! 坑了别人还把别人给忘了! 第423章 海军军港!杨溥的进击之路! 鸡笼山。 楚王率三万战兵征战生番去了。 在杨溥的指点之下,楚王朱桢终于下定决心,直接领兵杀入高山去了。 楚王殿下不是歧视这些土著番人,而是觊觎那些茂密森林! 劳资都被那狗贼汉王爷给坑得背上一笔巨款了,正苦于没钱还债呢,还跟你这群土著蛮夷讲什么仁义道德? 要么臣服,乖乖交出森林,做我大明朝的子民! 要么被打到臣服,做本王的伐木工,去给本王伐木还债! 为了偿还那笔突如其来的巨款债务,楚王朱桢带兵杀向了森林。 而东鲲布政使杨溥与东鲲按察使汤宗也没有闲着,两人正忙于带着随行官员布政。 毕竟澎湖鸡笼山岛屿众多,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还是第一次直接归属于中央朝廷管辖,这就意味着杨溥汤宗二人身上的担子很重。 他们眼下的当务之急,是重新划分东鲲行政区域,安排官员赴实地考察,参考布政司划分,随后改建各府州县大小衙门,以满足官吏办公需要。 等到基层衙门建立之后,便是统计地方百姓人口,编纂户帖、黄册与鱼鳞图册等,将其划入衙门统一管辖,如此这澎湖鸡笼山才算是真正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。 这一步虽然走起来麻烦,但也是不得不迈出的一步。 好在杨溥汤宗此行带来了不少官员,正是那批因狎妓而被流放至此的官员,连同他们的家小族人。 狎妓只是品行问题,不是能力问题。 这批官员好歹也是经由科举入仕,里面更是有着不少才学之士与贤才干吏。 对于他们而言,流放东鲲已成定局,即便再心有不甘,也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。 不过好在流放地只是东鲲,相比于远在南洋的旧港,东鲲好歹距离中土很近。 如果能够做出一番政绩,将来也不是没有重返中土、回到朝堂的机会! 因此一众官员都是齐心协力,在杨溥汤宗的领导之下,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拓荒行动。 然而正当这个时候,一道消息传来,令杨溥不得不暂时将东鲲政务交给了汤宗,只身赶到了东鲲岛的西南端。 这是一个天然狭长的海湾,等到杨溥抵达时,水师将士已经在此地布防。 侯显一见到杨溥抵达,顿时露出了一个灿烂笑容。 “杨大人,此地如何?” 杨溥心中一动,笑着反问道:“侯大人的意思是,将此地建设为东鲲第一个水师军港?” “没错,杨大人真是慧眼识珠。” 侯显欣赏着这座优良港口,缓缓道出了汉王朱高煦的命令。 “咱家此次前来东鲲,一是为了转运杨大人等前来东鲲布政,二则是汉王殿下交给了咱家一个任务,在东鲲岛上寻一处优良港口,建设东鲲水师军港!” “眼前这座港口地处东鲲岛西南端,据当地渔民所说,港口北为寿山,南为旗后山,两山夹峙,形势险要。” “整个港口处于一个天然狭长海湾内,港外还有一条长宽相当的沙坝,形成天然的大防波堤……” “这地方作为东鲲水师基地,简直不要太完美!” 杨溥环顾四周,认真观察了一下这港口的环境位置,也是忍不住发出了一声赞叹。 “的确如此,这港口堪称上佳!” 得了杨溥的认可,侯显脸上的笑容愈发浓郁。 “既然如此,那接下来就要劳烦杨大人多花些心思了,至少这港口周边的渔民百姓都要迁徙至别处,以免泄露我水师军机!” 杨溥听到这话,顿时眉头
相关推荐:
恶蛟的新娘(1v2)
树深时见鹿
娘亲贴贴,我带你在后宫躺赢!
山有木兮【NP】
白日烟波
村夜
镇妖博物馆
乡村透视仙医
深宵(1V1 H)
NTR场合_御宅屋